德看生活事

主頁 » Posts tagged '福音派'

Tag Archives: 福音派

離地的平安福音?三十年後再唱《風雨念香港》

Faith for HK三十年前,香港人面對信心危機,有香港基督徒創作了《風雨念香港》,鼓勵大家以信仰勇敢面對未來。然而三十年後的今天,歌曲描繪的期盼似乎不再全面地回應今天香港人的需要,甚至無意之間變成了離地的平安福音。

信心危機下的《風雨念香港》
三十年前的1984年,當時香港人擔心九七主權移交後,面對中共的管治下香港不再繁榮安定。不少香港人選擇移民離開、港幣與美金的匯價大跌、超級市場更一度出現「搶米潮」。面對香港人「信心危機」的處境下,有基督徒創作了《風雨念香港》,鼓勵我們憑信心持守基督教的信仰,勇敢面對還未知道的將來。當時適值《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香港人相信未來將會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相信未來的香港不只是「馬照跑、舞照跳」--繼續繁榮安定,香港人更期盼未來可以逐步建立一個更民主的社會制度。

然而十年人事幾番新。三十年來香港社會經歷了許多的事情、變遷千百遍:爭取八八直選失敗、89年北京學運的爆發到「六四事件」的出現、然後《基本法》在90年匆匆通過、91年舉行第一次立法會直選、92年彭定康到任成為最後的港督、並在95年推出「新九組」政改。另一方面中共決定「另起爐灶」:成立臨時立法會、取消「直通車」、最終香港在風雨飄搖下主權移交予中共。

香港社會急速地改變
主權移交後香港面對居港權風波、97年亞洲金融風暴、八萬五的建屋目標、02年老懵董推出高官問責制、03年沙士爆發、還有23條立法,結果03年50萬人上街。時值香港經濟陷入低谷,於是中共推出「自由行政策」及CEPA,政治上在04年否決07、08年的普選、到07年又再否決2012雙普選,但承諾2017年落實特首真普選。縱然邁向民主的道路崎嶇難行,甚至香港人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讓,我們仍然願意等到2017年,即主權移交後20年,我們才有機會一人一票選舉自己的特首。

然而自從思歪上場後,香港就好像程翔當初所說的不斷地「四化」:(1)「兩制」漸趨「一國化」、(2)西環治港「常態化」、(3)意識形態日益「大陸化」、(4)治港隊伍「左派化」。香港以往一直引以傲的核心價值--自由、法治、廉潔、公平、人權等卻不斷地被削弱,然後又有高官大宅僭建風波、國民教育事件、湯顯明花費款待內地官員、高官私人公司經營劏房、新界東北的發展、HKTV不獲發牌……許多的事情令我們不斷地反問:未來的香港真的可以落實公平民主的選舉嗎?

同在的信仰vs.離地的平安福音
三十年前《風雨念香港》鼓勵基督徒持守信仰,以基督教的「信」面對未來。然而基督教卻是一個「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信仰,面對今天不斷收縮的政治空間,大概許多基督徒面對的不再是「信心」的問題,反之我們已肯定上帝的大能大力,並要竭力讓「行公義、好憐憫」的上帝在今天的社會處境中與水心火熱的香港人同在。聖經清楚告訴我們主耶穌已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從昔日到現在祂已經真實地與香港人同在。

「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沒有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獄裏,你們沒有來看顧我。』他們也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流浪在外,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獄裏,沒有伺候你呢?』王要回答:『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沒有做在任何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沒有做在我身上了。』」(太25: 42-45)

在平靜安穩的日子中,基督徒固然要讀經、祈禱、敬拜、傳福音、闗顧弱勢社群。但在風雨飄搖的日子,除了做好以上的事情,我們更要批判社會的不公義,並要進到人群中共歷憂患。假如基督徒只求「抵抗洪流勤讀聖經」、只「祈求上主看顧賜太平」,我們「宣講的盼望安慰」只會是遠離人群的福音,信仰的道也變成了「雙腳離地」的平安福音。這樣道又如何「成了肉身」?

道成肉身的基督教信仰
基督徒不能只強調僅僅做好「信仰的本分」,只用口來傳講天國的福音,叫人悔改得救信耶穌,卻遠離世界,不關顧香港人在地上面對的事情。我們要恢復舊約先知批判當時社會不公義的功能,見證基督已經「道成肉身」與香港人同在。不然我們口所說的喜樂、仁愛、公義、信實、和平只會成為軟弱無力、虚妄的信息。

隨著「遮打革命」的爆發,不同的人對於「佔領運動」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立場。其中有反對人士提出「爭取無用論」及「經濟維穩論」等說法。或許基督徒可以思考的是:這些只強調經濟發展、維穩和大民族主義等理念,是否也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價值?同樣在近日抗爭中出現任何暴力及非和平的手法,不論這是來自抗爭的示威人士還是執行職務的警務人員,我們也要應當一視同仁予以譴責。

面對今天充滿著紛擾的時代,基督徒及教會社群需要重新聚焦應有職事,繼續成為香港人的光與鹽。我們的「信」不是建基於地上的政權,卻是建基於和我們憂戚與共的主耶穌基督。

《風雨念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ZDAWC3h4M

在這裡天天享繁榮,試問從前誰會預測;
靜悄悄三兩破漁船,勤勞做工不計雨或晴。
經過夏秋冬,風季縱無情,轉眼叢林油然茂生;
在這裡感嘆天錯愛,原來根已種植土裡。

(副歌)
憑信與愛捨己為人群,能戰勝懼怕困惑;
齊獻上信心、忠心、熱誠,明日燦爛共同創。

讓這裡開拓新面貌,不怕徬徨輿論入侵;
盡你我憂國愛民情,尋求樹起香港新里程。
努力共抵擋風雨再來臨,不怕雷鳴搖撼四方;
願到處擁戴真與美:祈求天國遍植心裡。

重唱副歌

願這裡千百信徒們,抵抗洪流勤讀聖經;
遇試探克勝到黎明,祈求上主看顧賜太平。
協力做見證,矢志不離群,守信虔誠行道熱心;
願世界喜見光照遍,齊來宣講盼望安慰。

當「傳福音」變成了「教會增長」

Church Growth2013年是我的「安息年」──從青少年群體的服侍中退下來,也思考著人生下半場當走的路。

半年來檢示自己過去的事奉光境,卻發現了一些「盲點」:過去的我將「教會增長」替代了「傳福音」的大使命,甚至成為事奉的目標。

驟眼一看,「教會增長」與「傳福音」彼此息息相關,至少前者是達至後者的一種方法。環顧今天的教會,「教會增長」這個課題已是近十多年來香港大大小小教會關注的事:如何有效地讓更多人信主後加入教會、努力學習一些外地和本地「成功教會」的模式,然後在自己的堂會中實踐。回顧過往幾年的事奉,我的教會也非常努力地為青少年群體建立一些事工系統,其中包括組長訓練、暑期佈道隊、暑期營會、禱告的支援聚會、聖誕聚會、後期更有每年為小六畢業學生有系統地進入青少年牧養群體的各種配套事工。

過去自己作為這個青少年群體的領袖,當然相信神會帶領和保守這些事奉,但同時也會關注這些事工所帶來的成果。再講得白一點,每年團契出席人數的增長、營會的參加者和決志人數、小組增長的數目,差不多決定了我在事奉中的成與敗。甚至我以為自己已掌握了青少年事工的事奉法則,結果每年團契的行事曆只會有極類似的事工項目,而我更要說服事奉人員和團契弟兄姊妹注入新的動力投入當中。表面上我們的青少年事工似乎甚有規模,但我卻記得某位區導師曾經說過:「團契似是續漸上市化了。」到今天這句話依然教我一生難忘。

要知道各種「教會增長」的模式只是一些工具,福音遍傳才是耶穌基督升天前留給我們的一個大使命。事工的規模、人數及奉獻的增長,並不能代替弟兄姊妹的生命造就和身心靈的需要。若我們只關心數字上的果效大於福音帶給人生命的影響,縱然教會發展得很有組織和制度化,最終我們只是在建制內建立一所「有人氣卻無靈氣」的教會。

記得在某一年的暑期營會我依舊擔任營長,期間我的內心不斷發出一個問題:「這真是上帝所喜悅的服侍?」抑或我們只是對著空氣打拳?我們努力所建立的事工到底是造就生命成長的管道,還是不斷耗費事奉人員的心力,最終卻令他們變成了教會的事工怪獸?教會和團契亦原來只是一個經過包裝和粉飾的事工怪獸基地──再次回到十年前我在信仰歷程中反省的問題。

撇開事工的發展不談,或許我們先回到這個青少年群體的核心價值和元素──這也是我們的事奉團隊從過去幾年的事奉經驗中千錘百鍊而成的:

三個核心價值:

  • 牧養為本的事奉 (Shepherd-based Service):事奉人員必須先被牧養,他們才會牧養我們的青少年人;
  • 聖經為本的教導 (Bible-based Teaching):深化青少年聖經的扎根,幫助青少年人有充足的信仰裝備面對生活的挑戰;
  • 以人為本的團契 (People-oriented Fellowship):以神的愛成為信仰的推動力,讓各小組成為愛與關懷的群體,並以基督的愛吸引更多青少年人認識耶穌;

四個核心元素:

  • God (神):神是信仰相聚的聚焦點,因為神就是愛,青少年人透過敬拜、讀經、祈禱,彼此分享有關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事情,並慢慢在基督的愛中建立自己;
  • Peer (同伴):友伴的支持、分享、分擔和鼓勵,青少年人不會孤身上路,各人也是彼此的同行者,一起同行努力迎向人生的挑戰;
  • Play (玩):這是一個很好玩的地方,青少年藉著開心和歡樂的氣氛,彼此分享、成長;
  • Grow (成長):在基督的恩典下,青少年人領受神的教導,身、心、靈得以茁壯成長,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信仰;

核心價值代表著群體成員的共同信念,而核心元素卻是這個群體得以彼此建立的最大推動力,至於其他的事工和組織架構只是輔助性的工具,因為我們所高舉的是耶穌基督,卻不是甚麼強大的基督徒群體或教會。

我慶幸不是福音派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溫韾提示:本文表達的內容並不代表本人所屬宗派的官方立場,文責自負!)

許多年前我曾經和朋友討論過福音派教會的問題,那位朋友說:「香港那有教會不是福音派?」我的回應是:「那麼,我的教會應該是最不似福音派的福音派教會。」

從小已經接觸基督教的我,年少時候已是非常反叛和憤世疾俗。當年的我甚至和弟兄姊妹分享過:「我十分羨慕其他福音派的基督徒,他們教會的聖經教導和牧養也做得比我們的好。」昔日小弟甚至想過如果被呼召委身的話,也會選擇報讀那間以「釋經講道」聞名的神學院。(另一個原因卻是不滿所屬教會只有來自某間神學院的畢業生!)只是今天,這個想法卻又改變了。

也許因為自己教會的「先天不足」,於是激發了努力追求基督教真理的熱誠,適值碰上大學的黃金時代,學習知識的大門也為此開啟。因為教會沒有為我預先殖入一些信仰的預設框架,讓我有機會也樂意接觸不同知識領域對基督教信仰的詮釋。後來有機會在機構服侍,讓我可以接觸到天主教的一些靈修學說、基督教與不同宗教的對談、甚至是華人學者對「基督宗教」的研究,結果讓我建構了一個包容度較寬闊的信仰價值觀。

進入了社福界,開始了那份對社會時事的關心。對於一個懂得一點點「經濟理論」的基督徒,我會常常反問甚麼是社會公義?這些追求公義的行動又有多少其實只是租值尋找(Rent Seeking)的行為?當然面對九七回歸,香港基督徒也曾經竭力為社會不公義的事情發聲,甚至走到社會的最前線。

然而近年,當我見到一些福音派教會在家庭暴力條例和同志平權的立場上如此「激進」,我會問這就是基督徒「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的表現嗎?我慶幸自己不是來自「福音派」教會:我的教會對此沒有任何官方立場,也沒有號召我們積極參與集會。我的教會也沒有高舉「大基督徒主義」--基督教信仰就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我不是基要派,更加慶幸自己不是福音派,我會認同「大公教會」(Ecumenical Church)的信念:天主教是我們的同路人;我沒有被教導只關顧教會內部的事情,卻不關心社會的現況。我不堅持聖經無誤的謬論,卻願意了解經文背後對信仰群體的詮釋。

就是過去八年當我在青少年群體服侍的過程中,我沒有給他們預設有任何信仰的框架,或許我會小心我的言論是否過分出位,然而對於我自己的信仰及政治立場,我從來沒有藉著事奉的崗位來影響他們。我只有一個想法:幫助他們在信仰的寬闊境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也可以建立穩固的信仰基礎--這也不是基於甚麼信仰的指導性教條,卻是對於信仰與生活的反省和實踐,活出基督。

那我的信仰立場是甚麼?有人說我是「自由派」的信徒,然而沒有讀過神學的我也不敢妄然說是。不過,使徒信經絕對是我的信仰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