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看生活事

主頁 » Posts tagged '教會'

Tag Archives: 教會

極權管治的下一步:教會被禁聲……

香港人已經超過一年飽受武漢肺炎的肆虐,我們在生活上因為「限聚令」的影響而無法聚集。不過隨著今天資訊科技的發展,教會基於「停聚集而不停聚會」的原則,透過網上廣播及通訊程式繼續舉行聚會已經逐漸成為香港基督徒生活的常態。然而當極權港虎肆無忌憚向我們進行政治打壓時,我們不能排除這些網上聚會將會成為教會面對打壓下的常態運作。

擴大表忠的範圍
今年初港虎要求公職人員需要宣誓或簽署聲明效忠中共,不少人預計這個安排將會從公務員擴展至各類「出政府糧」的公職人士,包括區議員、醫管局及其他公營機構的員工、接受港虎資助或津貼的辦學團體和社會服務機構、甚至是港虎的外判人員也有可能被納入要求效忠的範圍。

當中對教會最大影響的是屬下的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他們身為辦學團體或社會服務營運者一直依賴港虎的資助繼續在社會的服侍。為了繼續提供相關的教育及社會服務,教會在別無選擇下只會要求各員工簽署效忠港虎的聲明,同時員工為了生計只有同意有關安排。

然而這份效忠的聲明卻會成為港虎進一步加強操控及約制一些「不太聽話」的教會機構以及他們的員工,要求他們必須遵從港虎的管治,並且不要跟港虎唱反調。然而更致命的可能是:不少教會隨時因為現時的「批地條文」而沒法繼續他們藉著學校和社會服務的據點而開展的宣教工作。

教會使用處所上的限制
簡單來說,不少津貼學校和資助社會服務也是由港虎興建或提供相關處所(Premises)和設施,然後交由教會或機構營運,並且他們需要與港虎簽訂有關處所使用條款的同意書。據我所理解的是:有關處所使用條款已列明除非取得港虎相關部門首長的同意,否則營運機構只能在處所進行指定用途的活動:即教學或社會服務的用途。至於營運機構所屬的教會在處所得以進行的宣教工作,那是殖民地政府過渡至極權港虎後仍然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情況,卻不代表她沒有禁止的權利。

這種「隻眼開隻眼閉」的做法其實因為前朝政府需要透過教會提供教育和社會服務應付地區的民生需要,同時以基督教為國教的立場下他們不反對教會在不影響相關教育和社會服務的情況下進行福音的工作,故此一直容許他們在同一地點開展宣教工作。當然兩者涉及的人員及開支必須清楚分明,所以不少教會開辦學校和社會服務時可以「光明正大」開展福音的工作。

制約「不聽話」的教會
不過現在主權移交後,教會早已失去昔日得到殖民地政府支持而大力開展福音工作的優勢,反之今天極權港虎可以基於政治的考慮,並以「教會的宣教工作並不屬於任何教育及社會服務用途」而禁止教會繼續宣教的工作,藉此打壓一些「不聽話」的教會或機構,甚至以此有意無意暗示教會不能在聚會中談及政治的事情。

另一方面,港虎可能會動員一些現有傾向支持建制的教會宗派要求各個教會必須恪守「政教分離」的宣教原則:福音將會被約化為純粹個人生命成長的歷程,基督徒再沒有任何社會責任和角色。至於那些「不合作」的教會,港虎卻以「洗黑錢」之名進行拘捕,背後只為完全打壓任何懷疑是反對中共及港虎的政治力量。

不要以為以上情況只是天方夜譚或危言聳聽,自從港區國安法實施以後,以往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事情已經一一在香港出現。就是港虎認為任何有礙他們管冶的事情,他們也會透過帝國警衛軍加以國家安全的「尚方寶劍」執行拘捕而絕不手軟。

之前我也曾經說過:我們需要作好準備,並且要有因著信仰而受到極權逼迫的心志。過去一年我們因為武漢肺炎的疫情而不能在主日親身相聚,取而代之的網上聚會已經對於教會一直依賴的實體運作模式帶來一定的衝擊。如今活在中共政權完全操控的港虎之下我們相信已經失去「真正的宗教自由」,不能排除他們其實早已滲進了現有教會的一些組織,例如聯會、協進會或神學院,然後慢慢建立一些類似中共的三自教會系統並且強制教會必須加入,否則將無法在地上繼續宣教的工作。

面對上述可能出現的打壓,除了選擇成為一個順服在上位的基督徒,究竟我們和教會還可以有甚麼應對方法?

Youthquake

日前英國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公佈了Youthquake(青年震盪)成為今年度最有代表性的詞彙。

引起關注的Youthquake
根據牛津詞典的定義,Youthquake是指因為青年人的行動或影響而引發的重大文化、政治或社會變革(The youthquake is defined as a significant cultural, political, or social change arising from the actions or influence of young people)。牛津英語語料庫(Oxford English Corpus)分析後發現今年Youthquake的使用率增加了約400%,估計與6月時英國國會大選結果有關。

今年4月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宣佈提早國會大選,當時不少人以為保守黨必定大勝,結果由於年青人的投票率遠超預期,為工黨帶來意料之外的力量,最終保守黨只以輕微議席慘勝。這次因為年青人踴躍參與成為工黨的致勝關鍵,當地媒體不約而同以Youthquake來形容這場選戰。

其實Youthquake不是一個新詞彙,早在1965年《Vogue》雜誌總編輯Diana Vreeland (1903-1989)便以Youthquake來描述「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的青年文化,從而反映60年代冒起的青年人品味如何主宰當時流行時裝和音樂的轉向--這些戰後出生的嬰兒長大後開始抗衡上一代的傳統價值。現在Youthquake出現在政治選舉的語境中,同樣代表千禧一代已取代了戰後嬰兒潮的一代。

香港的「青年震盪」
在香港,類似的青年震盪已經出現了十年,但是特區政府卻沒有正面回應青年人的訴求:從2007年保留皇后碼頭事件開始,當時青年人對社會現況的不滿已經浮現,但是政府未有好好正視。最終基建發展大於保育的考慮——背後已反映不同世代香港人的價值觀分歧,皇后碼頭最終成為我們腦海中的集體回憶。

然後2009年發生興建高鐵的爭議事件,「80後」一詞迅速成為當時青年人的代名詞,甚至被理解為積極參與杜會運動的一眾,特區政府才開始醒覺青年人對社會不滿帶來的衝擊。到了思歪上台後,更多的青年人出現於社會運動中:反國民教育運動、港視不獲發牌事件、反對東北發展計劃等,然後2014年中共決定為香港「真普選落閘」而引發史無前例的「遮打革命」,特區政府的介入和處理卻進一步激化不同世代和立場的香港人的政治對立和予盾。

至2016年發生「旺角黑夜事件」,特區政府進而大力打壓青年人的政治訴求,更多參與社運的青年人判罪及入獄。加上近年中共政權在政治及經濟的影響已完全滲透到香港內部,經濟的發展只傾斜於大財團或建制內的既得利益者,中小型企業發展的空間不斷被收窄,面對過渡競爭的社會青年人向上流的機會更是越見困難,政治的取向差不多決定了個人發展的前路。現實生活的壓迫及政治願景的無望,如今香港的青年人彷彿已到了參與社會運動的退潮期。但他們對社會及政治的不滿卻沒有消除,甚至隨時成為未來特區政府管治的計時炸彈--人大常委會剛剛通過高鐵「一地兩檢」的方案,稍後將會進行本地的立法程序。到時會否成為另一場政治風暴?

好打得的家長式思維
主權移交20年,好打得被中共欽點成為特首,不少人因此期望特區管治將會出現新局面。但一切似乎是一廂情願:十年前發生的保留皇后碼頭事件,正是時任發展局局長的好打得親身處理。當日的她提出不可能不遷不拆,否則將會阻礙有關工程。若認為成為特首後的她能為今天的青年政策帶來一些施政新風,相信只是一場誤會。

日前好打得接受香港電台的專訪,她表示關心青年人的「三業三政」--即關注他們的學業、事業和置業;並鼓勵青年人議政、論政和參政。然而縱有許多青年人希望爭取「真普選」,她卻不會所有事都以他們主觀願望為依歸。

好打得認為成年人有責任告知青年人的是與非,祈盼他們有國家觀念、世界視野、香港情懷和社會承擔。面對他們種種訴求也要「有把尺作量度」。被問及有否為抗爭而入獄的青年人祈禱,好打得以聖經浪子回頭的故事作回應,並祝願所有青年人可以找到一條該走的路。似乎她仍未明白Youthquake的問題關鍵,仍以他們那一代的價值觀作主導,視青年人是小孩子一樣需要被教導,特別作為中共傀儡特首的她心存家長式的管治思維,即一切只在操控下給予選擇。

教會成為青年人的同行者
另一方面,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信仰群體,教會如何回應Youthquake帶來的問題?2015年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發表了2014年教會普查的結果:青少年崇拜的人數由2009年的24 852人下降至2014年的17 121人;而青少年崇拜的「堂次」亦由2009年的483堂次下跌至2014年的454堂次。數字似乎說明了近年教會流失青年信徒問題的嚴重性。到底教會是否已察覺到Youthquake的問題同樣影響其宣教和牧養處境?

今天教會對於青年人抱有的價值觀及意識形態又有多少認識?當世界無法給予青年人更廣闊的遠景和盼望,他們的期盼和想法無法得到接納和認同,教會又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教會能否接納他們,容許他們有更多的思考和討論,甚至可以為他們創造更大的空間和機會?教會能否成為青年人的同行者,與他們一起走過當前面對的挑戰,並在困難和絕境中找到出路,在基督的救恩中看到盼望?

還是我們同樣對於青年人面對的社會處境視而不見、閉口不言,只向他們「口傳」平安的福音,甚至成為當權者的幫兇?昔日舊約的先知耶利米面對北國以色列的滅亡,百姓已離棄了上帝。因此神的忿怒要降臨他們身上,耶利米從上帝得到異象--南國猶大也要面臨上帝的審判。耶利米看到來自北方的威脅,敵人軍兵、戰馬之聲亦已清晰可聞。但是猶大人仍如在夢中,猶大的宗教領袖卻自欺欺人宣揚和平的假消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貪圖不義之財,從先知到祭司全都行事虛假。他們輕忽地醫治我百姓的損傷,說:『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耶六13-14)

面對今天香港的社會處境,Youthquake的出現正好提醒作為基督徒的一群,需以新角度和新思維了解背後的現象和問題,重新認識今天的青年人在數碼世界成長下的獨特語言、文化、溝通模式、思考方法、價值觀、意識形態、以至社會及政治上的取向,正面迎向Youthquake帶來的衝擊,不要傳揚沒有「真平安」的福音,卻要努力在社會中實踐基督教信仰的「敬虔、愛、公義」,為我們為下一代在地下建立上帝的國度。

「改變青年人的處境,就是改變教會的處境。教會的青年人沒有未來,教會也必定沒有未來。幫助青年人突破困境,實現世代使命,把一個更好的教會交到下一代手上,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重大責任。」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

You Lost me早前看完了台灣總統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全文,有感而發改寫了其中一段:

「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教會的處境。教會的年輕人沒有未來,教會也必定沒有未來。幫助年輕人突破困境,實現世代使命,把一個更好的教會交到下一代手上,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重大責任。」

急於交棒給下一代的危機
隨著香港整體人口老化的影響,如今教會也著意「加強青年信徒領袖的培訓」,逐漸將教會領袖的崗位一代傳一代接續下去。當然在上位的領袖們有此想法並不稀奇,然而問題的關鍵卻是:若是我們只關注教會的事工能否接續下去,大於青年人的信仰成長及需要,恐怕只會帶來欲速則不達的反效果。

二十年前,小弟曾以「事工怪獸基地」形容自己的宗派--「架構多、事工多、會議多」才是宗派真正的「三結合」策略。面對著宗派的事工、會議和架構不斷地增長,今天教會的青年群體已經差不多代替了上帝,成為了推動和承接各堂及總會事工的Magic Word:
– 「聖誕節報佳音?搵年青人啦!」
– 「學校福音晚會要幫手?搵年青人啦!」
– 「教會旅行幫手?搵年青人啦!」
– 「找堂會領袖?搵年青人啦!」……
– 「入總會事奉?搵年青人啦!」……
– 「負責總會各委員會嘅活動?搵年青人啦!」……
– 「教會領袖老化了。搵年青人啦!」……

「事奉為本」的牧養
多年來在教會感受最深的是一種揮之不去、以「事奉為本」的牧養文化:一味無窮無盡地開展事工、同工固然不斷勞心勞力,核心弟兄姊妹也忙過不停,只為證明教會的存在意義。彷彿我們必然地要在教會的事奉中身兼數職、成為星期六、日的馬大。我們以為這樣才是教會興旺、信徒忠心服侍的常態,但一切否只是對著空氣打拳?

弟兄姊妹為了營運大大小小的事工、聚會而死做爛做,結果教會的事工數目越來越多、行政架構越來越複雜、核心弟兄姊妹背上更多事奉名銜。這種「永不止息、有出無入」的教會生活對基督徒的影響是好還是壞?彷彿已成為弟兄姊妹的不歸之路,直到有一日選擇離開為止。最後教會變成了「事工怪獸基地」,整個宗派也在忙碌的信仰中迷失了。直到今日,我仍然記得李清詞牧師曾經分享過的一段文字引以為鑑:

「…教會(宗派或單位堂會)最嚴重的失敗是『不以人為本』的潛意識,往往真正關心的是財政和人數的數字,真正重視的是傳統性,過時過氣,可有可無的例牌活動(何止五十年不變)!更誤把『多』和『大』視作成功準則,浪廢人力物力。由於不以人為本,於是忽略了信徒也是人,漠視信徒要在家、在工作崗位、在社會要負責任、重人情、關心他人的重要性。…」
李清詞:<教會須「以人為本」>

接續上一代建立的框架?
今天教會需要更多的青年信徒領袖,但教會的領袖對於今天青年人群體的處境及需要又了解多少?還是只以我們「那些年」的信仰成長經驗來了解他們的狀況,認為不同年代的青年人也走在相同的軌跡中?然而時代的改變、不同年代的香港人背後秉持的信念、核心價值、意識形態和作事模式已經不再一樣。

身處於今天這個過度競爭的社會,我們對青年人的要求卻越來越多,表面上他們有「更多」向上流的機會,實際上卻面對著更殘酷、競爭更劇烈的環境:他們從幼稚園開始已「被安排」接受各樣裝備增強競爭力,一直至完成大學為止。以往「過兩關」的公開考試競爭模式變成一次定生死的文憑試;職場上學位與非學位(副學士)的收入差距不斷拓大;不同行業「資歷專業化」的要求間接地限制了青年人嘗試轉行的機會,同時對低學歷青年人的社會處境也越來越不利……若我們再以幾十年前社會的狀況作解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再看近十年香港爆發的社會重大事件,除了政治的因素以外,不同年代價值觀的差異卻是彼此出現矛盾的主因:八、九十後的青年生活在一個由五、六十後操控及主宰的世界。當兩者的社會地位及權力處於不對等的狀態,彼此的差異卻因著政治及社會議題而激發起一連串的矛盾對立,也形成了今天香港主權移交後的主要格局。

以人為本、一切從簡約開始
教會作為現代社會結構的一部份,同樣不能避免社會問題引伸的影響。由五、六十後組成的教會領袖,他們也要面對青年信徒帶來的新衝擊--背後承載著不同的信仰解讀及意識形態。當日他們從二、三十後的長輩手中承傳了教會,恐怕也不能只按著二、三十年代的方式繼續幹下去罷。

今天青年人需要的卻是與他們同行,將生命和生活與基督連結,並且靠著上帝面對生活的挑戰。過去我們以「事工為本」的模式培育青年人的成長--甚麼事工發展、計劃藍圖,說的總是又大又多的目標,甚至我們以為推行甚麼有形的宏大事工就行了。然而2014教會普查的結果已說明了近年教會流失青年信徒問題的嚴重性。

或者我們要學習將複雜的事奉「還原」,以最基本的東西建構青年信徒的需要:簡潔清晰的目標、心意更新而變化、集中資源用心做好基本的事情,比起那些大而無當的「歡樂今宵」活動,實在是來得更有意思。

傳承背後的賦權
另一方面,賦權(Empowerment)也是培育青年信徒領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使命、知識及經驗的傳遞,透過賦權的過程,讓年青一代可以「全方位的參與」--不只限於實際的執行,也包括參與決策、事奉的制定及安排、與其他弟兄姊妹合作共同完成目標,那才是真正給予下一代成長的方式。

在上帝的帶領下,青年領袖藉著學習、參與、彼此合作、經驗分享等過程,逐漸在教會事奉中被賦予權利。在決策上有份,讓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得到肯定和尊重,提昇個人事奉經驗及生命成長,使教會「不離地」去實踐福音使命--適切地回應不同信徒群體的需要,實踐跨代平等、公平公正等信念。

記得三年前有人曾經問我:未來希望自己的宗派成為一個怎樣的教會?今天我的回答依然是:期望我們的教會成為一間簡約、實而不華、建造生命的教會。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11.10.2013)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30.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23.2.2015)

母堂的下半場

my church日前收到母堂牧師的留言,想了解我對母堂的看法,並過去在母堂的情況。我也有點「受寵若驚」:到底自己只是一個平信徒,對母堂目前的狀況已不太理解,實在未敢指指點點。及後我們也談了一陣,過程中令我感受到牧師對母堂未來的掛心及弟兄姊妹的關心,也激勵了我認真想想母堂的未來。

回想「那些年」在母堂的日子,我們一群年青人一同在教會成長。表面上大家關係十分要好,我們也常常說教會是愛的群體,誰知因為人際的嫌隙,大家四分五裂、各散東西,我們的團契也由盛轉衰。事實上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信仰的扎根不深,當遇上了外來風雨(例如學業、事業、感情等)的打擊,我們像沙土一樣的根基全然倒塌下來。後來當上帝呼召我在青少年群體中事奉時,這些信仰經驗提醒了我要學習依靠上帝、對準年青人的生命需要,卻不要重覆我們過去在信仰歷程中行錯過的冤枉路。

小堂會的特性
母堂只是一個小堂會:聚會人數不多,崇拜也是100-150人以下,就是最興旺的團契小組也是三、四十人左右。不過弟兄姊妹與同工關係密切,堂會架構較簡單,推行事工較具靈活性。

比起其他大堂會,弟兄姊妹在母堂有更多事奉機會,有時甚至在沒有任何支援及充足裝備的情況下,卻要走馬上任、邊做邊學,總之教會那裏出現缺口,我們便要去到那裏事奉。甚麼按著上帝的心意事奉恩賜與崗位的配搭,對母堂的弟兄姊妹來說是非常「奢侈」的事。

基於母堂的「先天」限制,弟兄姊妹的自我形象及對母堂的信心較低,總以為堂會資源缺乏、個人的信仰裝備不足,難有任何大作為。彷彿我們對教會已有既定的假設--小堂會難成大事,人家的大堂會有資源、有人手、有配套,自然事半功倍。結果弟兄姊妹一直不敢「妄想」為主發異夢,但求好好「運作」下去已是不錯了。遇有弟兄姊妹從外間聚會得著新的領受和屬靈體驗,但要將之帶回堂會也絕不容易。

團契回憶錄
十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團契回憶錄〉,總結了當年團契的一些問題。事實上當時我們並不理解需要處理團契的「出出入入」問題,只著眼於如何維持團契的運作。然而一些團契的次文化和相交的模式卻成為弟兄姊妹成長的絆腳石:

  • 內聚力太強:新朋友難以融入團契的圈子中,甚至產生排斥;
  • 只著眼於聚會時間:所謂「搞好團契」實際上是「搞好團契的週會」,以為關係的建立只靠一些活動或程序。
  • 流於表面的關顧:有返團契的就有關顧、有溝通;沒有返團契的就沒有關顧、沒有溝通。結果我們流失了不少弟兄姊妹。
  • 膚淺的相交:弟兄姊妹彼此傾談的只是風花說月、八卦軼事,鮮有一些「深層」的勉勵及提醒。
  • 教導停留在知識層面:生活少實踐,靈性更是外強中乾,甚至可能只是「星期六、日的基督徒」。
  • 對外少接觸,眼光短淺:甚少留意團契以外的事物,也不尋求外界的技術性支援,我們的信仰視野變得較狹窄,沒有把握一些適切的課題、教導和學習。
  • 傳福音的意識薄弱:團契的增長亦只有順其自然、做得先做。

「死做爛做」的事奉
過去母堂最大的困難在於教會事工只靠一班核心的事奉人員努力維持,然而他們多數身兼多職,每個主日數之不盡的事工、會議佔據了他們教會生活的大部份。並且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弟兄姊妹只有「死做爛做」,靠個人努力大於上帝的心意,直到一天油盡燈枯,甚至是黯然離開教會。

或許今天母堂需要更新的,可能是重構弟兄姊妹「事奉」的心態:幾十年來只以昔日累積的事奉經驗作為主要參考框架,對探索及更新事工的可行性傾向較保守的看法。我們需要思考需要改變的模式:

  • 事奉為本的牧養 vs. 牧養為本的事奉;
  • 推行事工 vs. 生命建立;
  • 人際關係 vs. 與上帝的關係;
  • 信仰完全生活化 vs. 活出信仰;

母堂的下半場
很快母堂就50歲了。就像一個基督徒到了50歲,往後的日子(他)可以怎樣繼續下去?前半身勞勞碌碌,勉強的說只是不過不失,不寄望也不曾做過甚麼轟轟烈烈的大事,甚至沒有為上帝發過甚麼異夢,只算是一個忠心僕人罷。曾經努力地裁培下一代,卻又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問題,以至今天仍舊要支撐大局。

和牧師交談後上帝讓我想起了「人生下半場」:或許母堂的弟兄姊妹可以想想如今人到中年,他們是否希望按著上帝的心意開展人生下半場?放下自己過去的習性、思考模式、歷史包袱,嘗試一些似乎「不大可能」的事--心意更新而變化,弟兄姊妹彼此同感一靈,一起禱告、一起探索自己和母堂的「人生下半場」。

甚願母堂的未來不再是一個「關埋門自己人高興」的地方。
 
 
團契回憶錄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

Why Teens Leave Church最近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發表了《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這是每五年進行一次的「香港教會普查」。值得留意的是:青少年崇拜的人數由2009年的24 852人下降至2014年的17 121人;而青少年崇拜的「堂次」亦由2009年的483堂次下跌至2014年的454堂次。普查同時發現:最多堂會關注的青少年事工課題是導師不足(70.9%)、青少年信徒流失(61.4%)、青少年信仰質素(58.3%)以及堂會缺乏青少年(48.7%)。接近6成堂會設有分齡牧養,其中職青與大專生事工成效評價偏低。(詳見1434期《時代論壇》)

基於資源的限制,普查以「靜態分析」比較各教會2009年及2014年統計數字的轉變,五年來的變化及進程未有仔細考查。然而教會的青少年人數超過三成的跌幅,確實令人憂慮。究竟今天教會是否已經不能承載我們的下一代?

當然每個堂會也有她的不同處境、特色和強弱之處,「問題」很難一概而論。小弟不是專家,沒有神學訓練,也離開了青少年群體的服侍好一段日子。有的只是一些過往的個人體驗,不過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藉此與關心青少年人的同工及弟兄姊妹分享愚見,並在真道上繼續守望我們的年青人。

內在因素:牧養模式的停滯
過去十多年來「教會增長」一直是香港教會關注的課題,曾經甚麼「細胞小組」、「G12模式」、「目標導向的教會」等名字大行其道,一些成功增長的大教會更成為爭相仿效的目標,當中不少教會因著牧養模式的轉變、大型事工項目的開展及架構上的整合,也成功吸引了一些青少年進到教會,青少年聚會人數帶來顯著的增長。

就是自己事奉的堂會也經歷過上帝帶領我和弟兄姊妹在青少年群體的服侍,並且逐漸整合出事工項目的系統及框架,好讓年青人在信仰路上逐步建立自己,在愛中成長。然而牧養並不只是架構、組織和制度的問題,如何生命影響生命、並要成為一生的功效卻又受著許多因素影響。

特別是幫助年青人面對生活場景的轉變(包括升讀大專、進入職場等),卻仍然可以努力持守信仰的實踐、平衡事奉與生活的拉力。過去一些「似乎」有效的牧養模式及信仰教導能否幫助他們面對多方面的生活變化?還是我們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模式、每年只重覆不變的事工項目,甚至視野只停留在個人的層面,卻沒有心意更新而變化,回應今天年青人的牧養需要?

外在因素:近年香港社會轉變
近年香港社會大環境的改變,間接影響了年青人面對生活的困難。中學學制及考試制度的改變、大學副學士學位增加帶來的後遺症、本土經濟的困局對年青人向上流的影響、職場現實的衝擊、未來的人生規劃等。面對這些生活的挑戰,他們如何從信仰中經歷上帝的同在和帶領,這都是教會牧養青少年群體時需要關注的課題,讓信仰可以承載他們的生命,勇敢面對未來。

這不是說教會要全盤為年青人提供整全的支援系統,好像坊間的團體及機構不斷「營運服務」,忘卻了基督徒最基本的福音使命。但是基督教信仰卻不是要基督徒從現實世界中切割出來,以簡單的屬靈和屬世二分法「重這個輕那個」,只強調基督徒的身分和角色,卻不理會他們在世的處境和困難,忽視他們在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的責任,只以宗教的術語來薰陶他們。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從保護皇后碼頭的社會運動(2006-07年)開始、到反高鐵撥款的抗爭(2009-10年)、2012雙普選及2017特首選舉的政改爭拗、再到去年「遮打革命」的爆發,我們看見新一代年青人在政治及社會行動的參與,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已經有別於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的當權者,某程度上這是數碼原居民與數碼移民呈現出來的形態差異。然而年青人大都是身處社會的建制之外,他們的聲音普遍地無法得到正視。面對著一個頗絕望的將來,教會又可以怎樣自處和回應他們呢?

教會傾向了建制的立場?
因著社會問題帶給教會牧養上的挑戰,從家庭暴力條例的立法討論、同志平權、歧視條例的檢討並「遮打革命」等,不少教會似乎被視為傾向於建制的一方。或許有些宗派旗幟鮮明的取態是基於宗教上的解讀,然而他們的立場卻不約而同跟社會上一些建制派「不謀而合」,甚至有人認為教會和建制的關係也越走越近──教會支持官方及建制的立場,從而得到更多資源和優勢發展轄下的教育或社會服務。

其實不同宗派及基督徒群體對於這些社會議題也有不同的立場,然而近年多個主流宗派先後強烈地表態,一些認識基督教不深的朋友難免會將這些主流教會的論述視為基督教的唯一立場,認為教會及基督教信仰是保守、封閉、不自由、甚至是維穩及支持建制的。偏偏這些觀點卻和新一代年青人的信念和價值觀大相逕庭,也影響了他們願意接觸福音及加入教會的取向。

我們如何走下去?
當然小弟沒有任何實質數據支持以上的解讀,那只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和體會而得出的初步觀點,期望更多有心事奉青少年人的同工及弟兄姊妹,在上帝的帶領下一同思考及找尋教會牧養青少年群體的出路。可以的話:希望用上一年時間走訪宗派內各個堂會,更立體地觀察了解各堂青少年事工的處境及現況,與主內同道一起交流、勉勵。

寫到這裡,記起十年前自己教會的「官方文件」也有探討青少年牧養的問題:「本會現有的青少年事工若仍原地踏步,沒有改革和創新,便會失去這一大群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也失去與他們一起成長,並肩創路的機會,也令本會失去了將來的希望。本會必須鼓勵、支援各堂所同工及青少年領袖,勇於嘗試不同形式的青少年事工。本會的青少年工作者必須對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人重新再認識,在觀念、方法、生命培育各方面更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青少年成長所需要的好師傅和同行的好朋友。」(《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路向》,P.14)

十年過去了,如今教會又會怎樣面對這些青少年牧養的挑戰?回想昔日當我還是年少無知的年代,那時的青少年團契早已被視為「夕陽工業」:只靠熱心弟兄姊妹的長期努力,勉力維持每星期的團契運作,加上事奉人手的缺乏,青少年牧養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的服侍。到了我們這一代,吸取上一輩的事奉經驗,加上知識的開拓,我們嘗試以不同的模式建構年青人的群體,讓他們有系統地在教會中成長。如今面對著更多變的環境並社會的衝擊,我們需要不斷檢視、心意更新而變化,讓基督教信仰在年青人的處境中幫助他們扎根成長。

但願我們走在上帝的國度,一起和年青人同行、一起反思、並在生活中實踐信仰。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11.10.2013)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30.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

拜託大家,請不要投票給我了!

don_t vote for me未來兩個星期教會將要舉行來年的教友代表選舉,當中大部份的弟兄姊妹也有資格參與投票選出你的代表。過去的我得到大家的鼓勵和支持,讓我在教會的事奉略盡一點綿力。只是如今我卻要發出呼籲:請不要投票給我了。希望各位弟兄姊妹搞清楚: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曲線」支持我,卻是衷心希望大家不要投票給我。

今天教會需要的,大概是那些「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而我肯定不是以上其中一類。相反,我卻經常做了許多叛離經道的事情:當聖經要求我們順服在上位,要為當權者禱告,並要領受「政教分離」的教導時,我卻毅然走到街上,大聲疾呼向政府說不,甚至在網上不時宣揚反對政府的言論,影響社會的和諧及穩定。如此下去,恐怕我的行徑只會令教會感到十分尷尬。假如大家不想教會繼續蒙羞的話,那就不要投票給我。

另一方面,我是一個支持同志平權的基督徒,這一點已經和許多秉持福音信仰的弟兄姊妹大相逕庭。當有弟兄姊妹高舉「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的口號時,我卻支持同志群體爭取平權,期望他們在社會得到公平對待。上帝創造一男一女,兩人成為一體、結為夫婦才算合符上帝的心意。如今的我竟然「大唱反調」,所以弟兄姊妹們若不認同我的另類想法,拜託不要投票給我了。

並且像我這些信主多年的基督徒,可能大家也會Feel到我是如何「un-頂-able」:自以為對教會的事情十分熟悉,談論多多、指指點點,卻一點也不投入教會生活。如今的我已逐漸減少教會的參與,但是為了聊表我對教會的關注,讓自己也好過一點,於是隨便撈個教友代表的事奉名銜,但是實際的參與又有多少呢?

當然過去的我曾經投入教會的事奉,但那已是過去的事了。現在的我只會隨便談論教會,論斷教會,卻不願意親身參與。明明已經離開了青少年事工的服侍,卻又胡亂炮轟,也沒有親身了解實況,彷彿自己的想法才是玄門正宗,試圖刻意垂簾聽政。大概我已當了自己是教會的「大老闆」,並且喜歡「話說當年」,自吹自擂昔日如何為教會「甘心擺上」,言談間表現出個人的意氣風範,甚至對現時的事工發展、事奉的弟兄姊妹作出不客氣的批評。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處於追求知識的年代,今天的我已經慣了參與各種問題的「討論和分析」,目的只是向其他人表現個人的「高見」,卻又不肯親身參與和投入,讓過程中所經歷到的、所體驗到的感受成為我們信仰的動力。所以弟兄姊妹請用雪亮的眼睛,除掉我這塊教會的「大瘀血」,並在投票表格上不要圈出我的名字,如此小弟定必心存感激。

重申一次:以上的內容絕對不是吹水講反話,弟兄姊妹更加不必「對號入座」,卻是真心盼望大家,請不要投我一票,好嗎?

離地的平安福音?三十年後再唱《風雨念香港》

Faith for HK三十年前,香港人面對信心危機,有香港基督徒創作了《風雨念香港》,鼓勵大家以信仰勇敢面對未來。然而三十年後的今天,歌曲描繪的期盼似乎不再全面地回應今天香港人的需要,甚至無意之間變成了離地的平安福音。

信心危機下的《風雨念香港》
三十年前的1984年,當時香港人擔心九七主權移交後,面對中共的管治下香港不再繁榮安定。不少香港人選擇移民離開、港幣與美金的匯價大跌、超級市場更一度出現「搶米潮」。面對香港人「信心危機」的處境下,有基督徒創作了《風雨念香港》,鼓勵我們憑信心持守基督教的信仰,勇敢面對還未知道的將來。當時適值《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香港人相信未來將會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相信未來的香港不只是「馬照跑、舞照跳」--繼續繁榮安定,香港人更期盼未來可以逐步建立一個更民主的社會制度。

然而十年人事幾番新。三十年來香港社會經歷了許多的事情、變遷千百遍:爭取八八直選失敗、89年北京學運的爆發到「六四事件」的出現、然後《基本法》在90年匆匆通過、91年舉行第一次立法會直選、92年彭定康到任成為最後的港督、並在95年推出「新九組」政改。另一方面中共決定「另起爐灶」:成立臨時立法會、取消「直通車」、最終香港在風雨飄搖下主權移交予中共。

香港社會急速地改變
主權移交後香港面對居港權風波、97年亞洲金融風暴、八萬五的建屋目標、02年老懵董推出高官問責制、03年沙士爆發、還有23條立法,結果03年50萬人上街。時值香港經濟陷入低谷,於是中共推出「自由行政策」及CEPA,政治上在04年否決07、08年的普選、到07年又再否決2012雙普選,但承諾2017年落實特首真普選。縱然邁向民主的道路崎嶇難行,甚至香港人已經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讓,我們仍然願意等到2017年,即主權移交後20年,我們才有機會一人一票選舉自己的特首。

然而自從思歪上場後,香港就好像程翔當初所說的不斷地「四化」:(1)「兩制」漸趨「一國化」、(2)西環治港「常態化」、(3)意識形態日益「大陸化」、(4)治港隊伍「左派化」。香港以往一直引以傲的核心價值--自由、法治、廉潔、公平、人權等卻不斷地被削弱,然後又有高官大宅僭建風波、國民教育事件、湯顯明花費款待內地官員、高官私人公司經營劏房、新界東北的發展、HKTV不獲發牌……許多的事情令我們不斷地反問:未來的香港真的可以落實公平民主的選舉嗎?

同在的信仰vs.離地的平安福音
三十年前《風雨念香港》鼓勵基督徒持守信仰,以基督教的「信」面對未來。然而基督教卻是一個「道成肉身」(Incarnation)的信仰,面對今天不斷收縮的政治空間,大概許多基督徒面對的不再是「信心」的問題,反之我們已肯定上帝的大能大力,並要竭力讓「行公義、好憐憫」的上帝在今天的社會處境中與水心火熱的香港人同在。聖經清楚告訴我們主耶穌已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1:14),從昔日到現在祂已經真實地與香港人同在。

「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沒有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我病了,我在監獄裏,你們沒有來看顧我。』他們也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或渴了,或流浪在外,或赤身露體,或病了,或在監獄裏,沒有伺候你呢?』王要回答:『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沒有做在任何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沒有做在我身上了。』」(太25: 42-45)

在平靜安穩的日子中,基督徒固然要讀經、祈禱、敬拜、傳福音、闗顧弱勢社群。但在風雨飄搖的日子,除了做好以上的事情,我們更要批判社會的不公義,並要進到人群中共歷憂患。假如基督徒只求「抵抗洪流勤讀聖經」、只「祈求上主看顧賜太平」,我們「宣講的盼望安慰」只會是遠離人群的福音,信仰的道也變成了「雙腳離地」的平安福音。這樣道又如何「成了肉身」?

道成肉身的基督教信仰
基督徒不能只強調僅僅做好「信仰的本分」,只用口來傳講天國的福音,叫人悔改得救信耶穌,卻遠離世界,不關顧香港人在地上面對的事情。我們要恢復舊約先知批判當時社會不公義的功能,見證基督已經「道成肉身」與香港人同在。不然我們口所說的喜樂、仁愛、公義、信實、和平只會成為軟弱無力、虚妄的信息。

隨著「遮打革命」的爆發,不同的人對於「佔領運動」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立場。其中有反對人士提出「爭取無用論」及「經濟維穩論」等說法。或許基督徒可以思考的是:這些只強調經濟發展、維穩和大民族主義等理念,是否也是我們信仰的核心價值?同樣在近日抗爭中出現任何暴力及非和平的手法,不論這是來自抗爭的示威人士還是執行職務的警務人員,我們也要應當一視同仁予以譴責。

面對今天充滿著紛擾的時代,基督徒及教會社群需要重新聚焦應有職事,繼續成為香港人的光與鹽。我們的「信」不是建基於地上的政權,卻是建基於和我們憂戚與共的主耶穌基督。

《風雨念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nZDAWC3h4M

在這裡天天享繁榮,試問從前誰會預測;
靜悄悄三兩破漁船,勤勞做工不計雨或晴。
經過夏秋冬,風季縱無情,轉眼叢林油然茂生;
在這裡感嘆天錯愛,原來根已種植土裡。

(副歌)
憑信與愛捨己為人群,能戰勝懼怕困惑;
齊獻上信心、忠心、熱誠,明日燦爛共同創。

讓這裡開拓新面貌,不怕徬徨輿論入侵;
盡你我憂國愛民情,尋求樹起香港新里程。
努力共抵擋風雨再來臨,不怕雷鳴搖撼四方;
願到處擁戴真與美:祈求天國遍植心裡。

重唱副歌

願這裡千百信徒們,抵抗洪流勤讀聖經;
遇試探克勝到黎明,祈求上主看顧賜太平。
協力做見證,矢志不離群,守信虔誠行道熱心;
願世界喜見光照遍,齊來宣講盼望安慰。

教會十週年堂慶的再思

Church Anniversary今年是我的教會成立堂會十週年,當弟兄姊妹歡喜快樂迎接這個大日子的來臨,容許我這個「搞屎棍」說一些「大言不慚」的說話。

不論你是基督徒與否,每年很多人也會以不同的方式慶祝聖誕節:吃聖誕大餐、送聖誕禮物、看聖誕燈飾、到外地旅行等等。對於基督徒來說:聖誕節卻有一個更大的意義:提醒我們的救主道成肉身,讓人認識我們背後的耶穌基督。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歷世以來,基督徒在不同的地方建立教會,為的是讓人認識基督、知罪悔改、明白真道。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1: 23),不同宗派、形形式式的教會必定有十字架,因為這代表了基督的犧牲拯救,也是基督徒的核心信念,所以當我們敬拜的時候,我們會唱「高舉基督、高舉十架」,卻不是高舉教會、高舉自己所屬的宗派,或高舉某些牧者和教會領袖。

基督徒藉著教會,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成就主禱文所說的:「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表面上教會只是一個在地上有形的建築物,但她卻是讓人認識耶穌基督的一個載體,並且使基督教信仰不至成為個人的信仰--聖經不是一本我們可以留在家中自我修行的屬靈秘笈,我們卻要透過教會在信仰群體中成長。

請高舉基督,卻不是教會
故此,基督徒藉著教會在地上高舉上帝的國,卻不是藉著上帝之名在地上高舉教會,將教會置於耶穌基督之上。教會的週年堂慶固然是弟兄姊妹值得感恩和欣喜的事情,但我們卻不要只高舉過去教會的「風光偉績」、歷史上的「驕人成就」、以為這一切已代表教會為主作了大大的工。

須知道縱然教會沒有舉行任何堂慶活動,我們仍要努力完成基督託付的大使命,教會仍要繼續廣傳福音、領人歸主。如此我們為何仍要大張旗鼓舉行堂慶活動?教會成立堂會十週年,同樣也是所屬學校的十週年紀念,面對香港競爭劇烈的教育環境,透過一些大型活動來強化地區的持分者認識學校,增加學校的知名度是需要的。那麼教會呢?或許慕道的朋友會四處尋找合適的教會,但是他們真正尋找卻是基督,跟那間教會有沒有十年的良好業績,甚至是一百年的傳統歷史,沒有任何必然的關係。

基督教從主耶穌升天後開始在地上擴展,身處一個香港的彈丸之地,十至十五年的發展只是二千多年教會歷史的一個小片段,沒甚麼可誇之處,基督才是我們要可誇的。

十年歷史帶來的自我反思
十年的堂會歷史,正正提醒著我們跟教會一樣--我們原來已經信主好一段日子了,今天我們的信仰光境又如何呢?基督有沒有「又真又活」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中?每星期如常的團契和教會生活,我們的感動是否已經變得麻木?昔日仍然在學的我們,今天如何面對職場的挑戰呢?忙碌於事奉的環境中,我們是否只看重事工的建立,大於建立人的生命呢?信主一段日子了,我們是否仍然停留於《每當變幻時》的歲月:「懷緬過去,常陶醉一半樂事……。」基督還要我們走怎樣的路?

今天我們教會附近的土地已陸續在發展中--看看港鐵站對開的每一塊土地,地產商們總要花上數十億元的地價才可以在這處「插旗」建樓,偏偏這裏卻有兩間基督教學校,並且更是這個社區中罕有的基督教地標。我們不需花費數十億元,已經可以在這裏開展教育及福音的工作。難道你以為這不是上帝在這個社區所預備的嗎?

讓我們的信仰活在上帝的心意中,今天我們的教會正處於一個不斷變化的社區,未來除了那些天價的豪宅,還有新落成的公共屋邨已經入伙了。我們的教會如何高舉基督,並且成為這個社區的燈塔,讓我們和這個社區一同走在基督的道路和真理中?一起禱告求問上帝的心意罷。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

Many Ministry踏入廿一世紀,教會先後發表兩個「五年路向」計劃,以確定長遠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重新肯定教會的角色和使命,以便屬下各單位能夠有效地運用資源配合發展。當然能否落實當初定下的發展方向,或者最終只是流於「虛無飄渺」的吹水,作為一個大宗派下的小信徒當然不敢亂說。然而「路向書」至少加深了我對教會的認識。

這一段日子當我嘗試整合過去八年在青少年群體中服侍的經驗,卻發現「路向書」原來早已有其「先知」卓見。當中幾段提及「團契生活」的發展方向以及對「青少年群體」的事工重點:

  • 本會明白到很多全教會性的大型事工,未能針對個別信徒的困難和需要。故此長久以來,本會均設有針對不同年齡和需要的團契,以便信徒能對教會建立歸屬感,互相扶持,過著彼此相交的生活。然而本會發覺現時不少的團契小組,已漸趨程序化和形式化,而不是以建立團友深入相交的關係為目標。一些團契組織亦經歷一個小組生命的循環,失去接納新人的活力,變得僵化及不合時宜,故此經常參與團契的信徒未必能建立彼此親切信任、分擔重擔的團契生活,但又因感情因素而不敢或不肯拆毀重建。

《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路向》,P.11

  • 青少年工作一直以來均是本會的事工重點,但因多年前宣教牧養部改組,取消了青少年工作專責職位,而我們的青少年工作觀念、方向、模式和方法仍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方式。在這牧養工作上繼續因循是容易的,但變革卻需要很大的魄力、遠見、決心和勇氣。本會深悉廿一世紀對青少年人和青少年工作者,帶來更新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面對複雜的家庭問題,難以承受的學業和工作壓力,性開放與色情物品的泛濫,資訊科技的失控,文化道德的迷亂,鼓吹功利、著重物質、誘發情慾的社會環境,往往叫青少年迷失,忽略了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和意義,找不著心靈滿足豐盛的途徑。
  • 本會現有的青少年事工若仍原地踏步,沒有改革和創新,便會失去這一大群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也失去與他們一起成長,並肩創路的機會,也令本會失去了將來的希望。本會必須鼓勵、支援各堂所同工及青少年領袖,勇於嘗試不同形式的青少年事工。本會的青少年工作者必須對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人重新再認識,在觀念、方法、生命培育各方面更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青少年成長所需要的好師傅和同行的好朋友。本會為此特設立「青少年工作發展計劃」,具體的支援各堂所的青少年工作,盼望能累積經驗,發展適合這時代的青少年工作模式,使傳道同工、老師、父母、社工、輔導員合作,使青少年得著整體的輔助,茁壯成長,成為教會的優秀接班人。

《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路向》,P.14

當然以上的概念性論述可以有不同的解讀,然而我卻十分認同其中一些觀點:

大型事工的效用?
一些全教會性的大型事工,雖然可以達至凝聚教會的青少年人,帶來一刻的振奮和激勵,甚至是給教會一些自我肯定的優越感。然而除此以外,就如參與外間的特別聚會一樣,大型聚會帶來的影響只會隨著時間而消減。事實上個別團契小組及弟兄姊妹的困難和需要各有不同,本質上大型事工活動沒有提供處境性的支援,反而因為需要動員很多事奉人手和資源進行籌劃,再加上「事奉為本的牧養」概念,對於一些中小型的堂會只又造成一定的事奉壓力。

不要一站式的信仰快餐
受到今天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影響,我們不自覺地追求「一站式的信仰快餐」:只要我們有一系列的培訓和成長系統、一個大型的集體聚會、一個只靠著組長努力經營的多功能小組,就能滿足青少年人各方面的成長需要。我們以為努力地完成一項偉大的事工活動,就是完成許多生命的工作。縱然我們具備了一切所需的硬件,卻沒有軟件的配合,這些活動始終只是一項事工,卻不能深化於青少年人生命上的改變。

要「成功」在教會開展具承載力及可持績發展的青少年群體,這些大型的事工活動頂多做到「點火」的作用──我們不能寄望堂會參加了這些活動後,他們的青少年群體就可以翻一翻。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任何事工模式可以點石成金,到底要將「異象」薪火相傳到堂會的處境,實在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及多方面的配合。

落到前線的事奉人員,這些大型活動甚至被誤解為:「這是上大人的決定,在沒有得選擇的情況下,咪做囉!」當活動完結後,回到堂會內忙碌地事奉也是繼續事奉,結果一切只有慢慢「打回原形」。

因循、僵化的團契發展
「路向書」提及不少團契小組已漸漸趨向程序化和形式化,卻不以建立弟兄姊妹深入相交關係為目標。回顧自己在教會成長的歷程,從昔日沒有成長階梯下的團契成長,結果我們的一代出現了很大的流失率,到了今天新一代的團契似是建立了一些成長配套、架構和制度,不過若是沒有信仰持續的推動力注入青少年人的心內,團契的發展只會變得因循、僵化、程序化和形式化,結果隨著青少年人進入不同階段而不斷萎縮,團契亦變得聊無生氣。

誠如「路向書」所說的一樣:我們必須對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人重新認識,在觀念、方法和生命培育各方面有更好的裝備,放下昔日那些宏大事工的發展模式,不再高舉高言大志的青少年事工,反而專注於青少年成長的需要、聆聽他們的內心呼喊、在基督裏與他們同行、一起分享他/她的喜與悲──回歸一個簡約的青少年群體,讓青少年在群體中找到上帝 (God)、找到同伴 (Peer)、得到成長 (Grow)、也找到好玩 (Play)的東西。
youth zone 2014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11.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23.2.2015)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

最近有人問我:未來三年你希望教會成為一個怎樣的教會?

我的回答是:期望我們的教會(宗派)成為一間簡約、實而不華、建造生命的教會。

甚麼是「簡約」?就是將一些複雜的東西「還原」,從事物最簡單的概念開始,只保留最基本的部份。不單是教會需要簡約,Youth Zone 也是一樣。過去我們常常談及甚麼事工發展、計劃藍圖,講的總是又「大」又「多」的目標,卻不斷為我們的群體加添更多的東西。或許我們需要改變這樣的思維,只以最基本的東西建構我們的群體,重塑我們青少年群體真正的需要和現況。
youth zone 2014
給Youth Zone的青少年人:四個基本元素
甚麼是青少年人返Youth Zone 的基本需要?某次當我要向中一學生介紹Youth Zone 時,我想他們最後需要記得甚麼?結果浮現了四個英文字:God (神)、Peer (同伴)、Grow (成長)和Play (好玩)──也是組成Youth Zone 的基本元素。

  • God (神):神是我們一起的焦點,因為神就是愛。青少年人透過敬拜、讀經、祈禱,彼此分享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事情,在基督的愛中建立自己;
  • Peer (同伴):得到友伴的支持、分享、同行、分擔和鼓勵,青少年人不會孤身上路,並且一起迎向人生的挑戰;
  • Grow (成長):在基督的恩典下,青少年人領受神的教導,身、心、靈得以茁壯成長,努力在生活實踐信仰;
  • Play (好玩):這是一個好玩的地方,開心和愉快的經驗能增強青少年人的正能量;

這些最基本的東西,看似平平無奇,卻指示了我們該前行的方向和策略:

  • 青少年人來到Youth Zone 可以發現甚麼?God, Peer, Grow & Play !
  • Youth Zone 的週會需要有甚麼?God, Peer, Grow & Play !!
  • 如何設計穌營的環節?God, Peer, Grow & Play !!!
  • 組訓如何訓練青少年人成為領袖?God, Peer, Grow & Play !!!!

回想我們過去參與Youth Zone 的過程中,最大的得著和體驗是甚麼?God, Peer, Grow & Play!是的,方法、模式,甚至是比重也可以有不同的變化,但是大部份Youth Zone 的項目也可根據這些元素來構思。對所有Youth Zone 的成員來說,他們需要記得並可以帶走的是:God, Peer, Grow & Play!

今天當我們為Youth Zone 訂下許多目標、項目、系統和制度時,我們的服侍也會變得複雜、分割、甚至是各自為政,事奉群體容易在忙亂中迷失。回歸一個「簡約」的概念、化繁為簡,只用簡潔和清晰的東西來說明Youth Zone 關鍵的元素。

「簡約」並不「簡單」,用心做好重要的事情,所花的心力比起分散在不同的事情更多。然而集中去做卻會更有果效。看看只有一粒按鈕的iPhone 或iPad,你便明白「簡約」的東西也可以有不同層次和領域。但要集中火力做好,一點也不容易。

也許目前Youth Zone 已有很多事工包含了God, Peer, Grow & Play,這樣我們便要進一步想:有沒有一些項目可以合併、重整,讓我們更能集中資源、重點出擊做好一些項目呢?

一同邁向的目標:Let the Youth Come to Jesus !!!
知道了Youth Zone 的基本元素,下一步我們要問的是:我們這個群體的目標是甚麼?

馬太福音十九章13-15節記述了主耶穌讓小孩子前來接受祂的祝福。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14節) 套用在Youth Zone 的場境,我們的目標就是:Let the Youth Come to Jesus!

經文中主耶穌沒有提及其他的事,只要求門徒不要禁止小孩子前來。基督改變人的力量,並不在於我們為祂做了甚麼,相比之下我們只有很微少的力量,所以耶穌只要求我們將來自四方八面的青少年人帶到祂面前,讓主在他們心裏作工,改變他們。一個屬靈的領袖,不論你是區導師、組訓導師、組長、敬拜團隊,甚至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與者,他所要做的並非不斷推陳出新甚麼大計、目標和籃圖。只要將青少年人帶到耶穌面前,讓耶穌向他們展示當要完成的目標。

Let the Youth Come to Jesus,這個目標已經包含了主所託付我們的福音使命,讓更多青少年人認識祂、相信祂並跟從祂。所以我們只需單單用心做好這一樣:Let the Youth Come to Jesus,就已經足夠了。

給Youth Zone的事奉群體:三個核心價值
有了群體的基本元素、同心邁向的目標,事奉群體再要明白的,也就是我們的一些信念和想法,這也是我常常強調的Youth Zone 核心價值(Core Values)──牧養為本的事奉、聖經為本的教導、以人為本的團契。

  • 牧養為本的事奉:事奉群體必須先被牧養,他們才會牧養我們的青少年人。沒有支援及推動力的事奉,群體很快就會耗盡;
  • 聖經為本的教導:聖經是我們認識基督教信仰的主要渠道,故此青少年人需要深化聖經的扎根,讓他們有充足的信仰裝備,面對生活的挑戰;
  • 以人為本的團契:這個群體不以事工為本,卻以人的需要出發,以神的愛成為信仰的推動力,團契的小組成為愛與關懷的群體,以基督的愛吸引更多青少年人認識耶穌;

簡言之:Youth Zone 的事奉起點要從牧養的需要出發、從聖經出發、並從人的需要出發。離開了這些起點,沒有牧養的事奉只會變得事工化、沒有聖經的信仰很易出現「短樁」、不以人為本的團契只會變成架構下的十數個小組,我們也會成了鳴的鑼、響的鈸。

所以我們只須記著:四個基本的元素、一個目標、還有三個核心價值,將我們的青少年群體回歸到最簡約的模式,這樣便有助我們重新釐清目前Youth Zone所進行的事工,你會對於這些「事工」有著重新的解讀和發現。

後記
大半年來檢示過去在Youth Zone的歲月,發現她不斷發展很多系統和事工,除了每個星期各個小組聚會、還有Usher Team、敬拜隊、組長訓練、小六福音營以及十星期的「升中團契」、暑期佈道隊、穌營更已一分為二、放榜祈禱會、屬靈操練計劃、委身事奉營、敬拜隊退修營等,並且Youth Zone 也有自己的行事曆和專職的教牧同工……差不多一間小型教會要有的東西,Youth Zone 也差無幾了。(可能只差一堂崇拜,也就可以申請成立堂會了。)

面對著教會的事工不斷地增長,今天教會的青少年群體已經差不多代替了上帝,成為了教會的Magic Word:

  • 「聖誕節佈佳音?搵年青人啦!」
  • 「學校福音晚會要幫手?搵年青人啦!」
  • 「教會大旅行幫手?搵年青人啦!」
  • 「學校平日搞補習班?搵年青人啦!」
  • 「入堂區會?搵年青人啦!」……

對於昔日出身於小堂會的我,也曾經在教會事奉中身兼數職、常常成為星期六、日的馬大……或許我們以為這樣才是教會興旺、信徒忠心服侍的常態,但是我們是否只是對著空氣打拳?這種「永不止息、有出無入」的教會生活對青少年人的影響是好還是壞?由初信到投入事奉已經成為基督徒的不歸之路,直到有一日要選擇離開教會為止。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也許不是甚麼新的概念──其實這些內容我已經不斷重覆地講。也許我想改變和顛覆的,卻是那種「事奉為本」的教會文化:一味無窮無盡地開展事工、同工固然不斷地勞心勞力,熱心的弟兄姊妹也同樣要忙過不停,卻是為了證明這個群體的存在意義,結果最後整個宗派也在忙碌的信仰中迷失了。

「簡約」的概念提醒了我們:以為擁有得越多,我們就越有安全感。過去的我為了避免其他牧區和部組對青少年人的「苛索」,我們被迫要先下手為強,將Youth Zone 的行事曆填得密麻麻,至少證明青少年人已經有太多事情要做,也拜託大家不要再找青少年人成為教會的「事工怪獸」了。

培育青少年群體需要貴精不貴多,甚至是不在於那些有形的宏大事工,卻是與他們同行,彼此生命的連結。抓著青少年需要的基本元素、簡潔而清晰的目標、並我們持守的核心價值,心意更新而變化、集中資源用心做好最基本的事情,比起那些大而無當的「歡樂今宵」活動,實在是來得更有意思。

小弟雖已不在Youth Zone 事奉,但我仍想分享一些服侍青少年群體的想法,給那仍在努力事奉中的弟兄姊妹。當然這不是越俎代庖給大家指指點點,更不是外行人帶行內人,只是給大家一些啟發罷!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30.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23.2.2015)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