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看生活事

主頁 » Posts tagged '團契'

Tag Archives: 團契

母堂的下半場

my church日前收到母堂牧師的留言,想了解我對母堂的看法,並過去在母堂的情況。我也有點「受寵若驚」:到底自己只是一個平信徒,對母堂目前的狀況已不太理解,實在未敢指指點點。及後我們也談了一陣,過程中令我感受到牧師對母堂未來的掛心及弟兄姊妹的關心,也激勵了我認真想想母堂的未來。

回想「那些年」在母堂的日子,我們一群年青人一同在教會成長。表面上大家關係十分要好,我們也常常說教會是愛的群體,誰知因為人際的嫌隙,大家四分五裂、各散東西,我們的團契也由盛轉衰。事實上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信仰的扎根不深,當遇上了外來風雨(例如學業、事業、感情等)的打擊,我們像沙土一樣的根基全然倒塌下來。後來當上帝呼召我在青少年群體中事奉時,這些信仰經驗提醒了我要學習依靠上帝、對準年青人的生命需要,卻不要重覆我們過去在信仰歷程中行錯過的冤枉路。

小堂會的特性
母堂只是一個小堂會:聚會人數不多,崇拜也是100-150人以下,就是最興旺的團契小組也是三、四十人左右。不過弟兄姊妹與同工關係密切,堂會架構較簡單,推行事工較具靈活性。

比起其他大堂會,弟兄姊妹在母堂有更多事奉機會,有時甚至在沒有任何支援及充足裝備的情況下,卻要走馬上任、邊做邊學,總之教會那裏出現缺口,我們便要去到那裏事奉。甚麼按著上帝的心意事奉恩賜與崗位的配搭,對母堂的弟兄姊妹來說是非常「奢侈」的事。

基於母堂的「先天」限制,弟兄姊妹的自我形象及對母堂的信心較低,總以為堂會資源缺乏、個人的信仰裝備不足,難有任何大作為。彷彿我們對教會已有既定的假設--小堂會難成大事,人家的大堂會有資源、有人手、有配套,自然事半功倍。結果弟兄姊妹一直不敢「妄想」為主發異夢,但求好好「運作」下去已是不錯了。遇有弟兄姊妹從外間聚會得著新的領受和屬靈體驗,但要將之帶回堂會也絕不容易。

團契回憶錄
十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團契回憶錄〉,總結了當年團契的一些問題。事實上當時我們並不理解需要處理團契的「出出入入」問題,只著眼於如何維持團契的運作。然而一些團契的次文化和相交的模式卻成為弟兄姊妹成長的絆腳石:

  • 內聚力太強:新朋友難以融入團契的圈子中,甚至產生排斥;
  • 只著眼於聚會時間:所謂「搞好團契」實際上是「搞好團契的週會」,以為關係的建立只靠一些活動或程序。
  • 流於表面的關顧:有返團契的就有關顧、有溝通;沒有返團契的就沒有關顧、沒有溝通。結果我們流失了不少弟兄姊妹。
  • 膚淺的相交:弟兄姊妹彼此傾談的只是風花說月、八卦軼事,鮮有一些「深層」的勉勵及提醒。
  • 教導停留在知識層面:生活少實踐,靈性更是外強中乾,甚至可能只是「星期六、日的基督徒」。
  • 對外少接觸,眼光短淺:甚少留意團契以外的事物,也不尋求外界的技術性支援,我們的信仰視野變得較狹窄,沒有把握一些適切的課題、教導和學習。
  • 傳福音的意識薄弱:團契的增長亦只有順其自然、做得先做。

「死做爛做」的事奉
過去母堂最大的困難在於教會事工只靠一班核心的事奉人員努力維持,然而他們多數身兼多職,每個主日數之不盡的事工、會議佔據了他們教會生活的大部份。並且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弟兄姊妹只有「死做爛做」,靠個人努力大於上帝的心意,直到一天油盡燈枯,甚至是黯然離開教會。

或許今天母堂需要更新的,可能是重構弟兄姊妹「事奉」的心態:幾十年來只以昔日累積的事奉經驗作為主要參考框架,對探索及更新事工的可行性傾向較保守的看法。我們需要思考需要改變的模式:

  • 事奉為本的牧養 vs. 牧養為本的事奉;
  • 推行事工 vs. 生命建立;
  • 人際關係 vs. 與上帝的關係;
  • 信仰完全生活化 vs. 活出信仰;

母堂的下半場
很快母堂就50歲了。就像一個基督徒到了50歲,往後的日子(他)可以怎樣繼續下去?前半身勞勞碌碌,勉強的說只是不過不失,不寄望也不曾做過甚麼轟轟烈烈的大事,甚至沒有為上帝發過甚麼異夢,只算是一個忠心僕人罷。曾經努力地裁培下一代,卻又出現了意料之外的問題,以至今天仍舊要支撐大局。

和牧師交談後上帝讓我想起了「人生下半場」:或許母堂的弟兄姊妹可以想想如今人到中年,他們是否希望按著上帝的心意開展人生下半場?放下自己過去的習性、思考模式、歷史包袱,嘗試一些似乎「不大可能」的事--心意更新而變化,弟兄姊妹彼此同感一靈,一起禱告、一起探索自己和母堂的「人生下半場」。

甚願母堂的未來不再是一個「關埋門自己人高興」的地方。
 
 
團契回憶錄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

Why Teens Leave Church最近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發表了《2014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這是每五年進行一次的「香港教會普查」。值得留意的是:青少年崇拜的人數由2009年的24 852人下降至2014年的17 121人;而青少年崇拜的「堂次」亦由2009年的483堂次下跌至2014年的454堂次。普查同時發現:最多堂會關注的青少年事工課題是導師不足(70.9%)、青少年信徒流失(61.4%)、青少年信仰質素(58.3%)以及堂會缺乏青少年(48.7%)。接近6成堂會設有分齡牧養,其中職青與大專生事工成效評價偏低。(詳見1434期《時代論壇》)

基於資源的限制,普查以「靜態分析」比較各教會2009年及2014年統計數字的轉變,五年來的變化及進程未有仔細考查。然而教會的青少年人數超過三成的跌幅,確實令人憂慮。究竟今天教會是否已經不能承載我們的下一代?

當然每個堂會也有她的不同處境、特色和強弱之處,「問題」很難一概而論。小弟不是專家,沒有神學訓練,也離開了青少年群體的服侍好一段日子。有的只是一些過往的個人體驗,不過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藉此與關心青少年人的同工及弟兄姊妹分享愚見,並在真道上繼續守望我們的年青人。

內在因素:牧養模式的停滯
過去十多年來「教會增長」一直是香港教會關注的課題,曾經甚麼「細胞小組」、「G12模式」、「目標導向的教會」等名字大行其道,一些成功增長的大教會更成為爭相仿效的目標,當中不少教會因著牧養模式的轉變、大型事工項目的開展及架構上的整合,也成功吸引了一些青少年進到教會,青少年聚會人數帶來顯著的增長。

就是自己事奉的堂會也經歷過上帝帶領我和弟兄姊妹在青少年群體的服侍,並且逐漸整合出事工項目的系統及框架,好讓年青人在信仰路上逐步建立自己,在愛中成長。然而牧養並不只是架構、組織和制度的問題,如何生命影響生命、並要成為一生的功效卻又受著許多因素影響。

特別是幫助年青人面對生活場景的轉變(包括升讀大專、進入職場等),卻仍然可以努力持守信仰的實踐、平衡事奉與生活的拉力。過去一些「似乎」有效的牧養模式及信仰教導能否幫助他們面對多方面的生活變化?還是我們仍然停留在過去的模式、每年只重覆不變的事工項目,甚至視野只停留在個人的層面,卻沒有心意更新而變化,回應今天年青人的牧養需要?

外在因素:近年香港社會轉變
近年香港社會大環境的改變,間接影響了年青人面對生活的困難。中學學制及考試制度的改變、大學副學士學位增加帶來的後遺症、本土經濟的困局對年青人向上流的影響、職場現實的衝擊、未來的人生規劃等。面對這些生活的挑戰,他們如何從信仰中經歷上帝的同在和帶領,這都是教會牧養青少年群體時需要關注的課題,讓信仰可以承載他們的生命,勇敢面對未來。

這不是說教會要全盤為年青人提供整全的支援系統,好像坊間的團體及機構不斷「營運服務」,忘卻了基督徒最基本的福音使命。但是基督教信仰卻不是要基督徒從現實世界中切割出來,以簡單的屬靈和屬世二分法「重這個輕那個」,只強調基督徒的身分和角色,卻不理會他們在世的處境和困難,忽視他們在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的責任,只以宗教的術語來薰陶他們。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從保護皇后碼頭的社會運動(2006-07年)開始、到反高鐵撥款的抗爭(2009-10年)、2012雙普選及2017特首選舉的政改爭拗、再到去年「遮打革命」的爆發,我們看見新一代年青人在政治及社會行動的參與,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已經有別於我們這一代和上一代的當權者,某程度上這是數碼原居民與數碼移民呈現出來的形態差異。然而年青人大都是身處社會的建制之外,他們的聲音普遍地無法得到正視。面對著一個頗絕望的將來,教會又可以怎樣自處和回應他們呢?

教會傾向了建制的立場?
因著社會問題帶給教會牧養上的挑戰,從家庭暴力條例的立法討論、同志平權、歧視條例的檢討並「遮打革命」等,不少教會似乎被視為傾向於建制的一方。或許有些宗派旗幟鮮明的取態是基於宗教上的解讀,然而他們的立場卻不約而同跟社會上一些建制派「不謀而合」,甚至有人認為教會和建制的關係也越走越近──教會支持官方及建制的立場,從而得到更多資源和優勢發展轄下的教育或社會服務。

其實不同宗派及基督徒群體對於這些社會議題也有不同的立場,然而近年多個主流宗派先後強烈地表態,一些認識基督教不深的朋友難免會將這些主流教會的論述視為基督教的唯一立場,認為教會及基督教信仰是保守、封閉、不自由、甚至是維穩及支持建制的。偏偏這些觀點卻和新一代年青人的信念和價值觀大相逕庭,也影響了他們願意接觸福音及加入教會的取向。

我們如何走下去?
當然小弟沒有任何實質數據支持以上的解讀,那只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和體會而得出的初步觀點,期望更多有心事奉青少年人的同工及弟兄姊妹,在上帝的帶領下一同思考及找尋教會牧養青少年群體的出路。可以的話:希望用上一年時間走訪宗派內各個堂會,更立體地觀察了解各堂青少年事工的處境及現況,與主內同道一起交流、勉勵。

寫到這裡,記起十年前自己教會的「官方文件」也有探討青少年牧養的問題:「本會現有的青少年事工若仍原地踏步,沒有改革和創新,便會失去這一大群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也失去與他們一起成長,並肩創路的機會,也令本會失去了將來的希望。本會必須鼓勵、支援各堂所同工及青少年領袖,勇於嘗試不同形式的青少年事工。本會的青少年工作者必須對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人重新再認識,在觀念、方法、生命培育各方面更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青少年成長所需要的好師傅和同行的好朋友。」(《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路向》,P.14)

十年過去了,如今教會又會怎樣面對這些青少年牧養的挑戰?回想昔日當我還是年少無知的年代,那時的青少年團契早已被視為「夕陽工業」:只靠熱心弟兄姊妹的長期努力,勉力維持每星期的團契運作,加上事奉人手的缺乏,青少年牧養從來都是吃力不討好的服侍。到了我們這一代,吸取上一輩的事奉經驗,加上知識的開拓,我們嘗試以不同的模式建構年青人的群體,讓他們有系統地在教會中成長。如今面對著更多變的環境並社會的衝擊,我們需要不斷檢視、心意更新而變化,讓基督教信仰在年青人的處境中幫助他們扎根成長。

但願我們走在上帝的國度,一起和年青人同行、一起反思、並在生活中實踐信仰。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11.10.2013)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30.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給Youth Zone的弟兄姊妹

the-courage-to-change-your-mind離開了Youth Zone快將一年,並且還有不足一個月就是2014年。對於這個群體的未來,我這個「旁觀的老人家」還有甚麼話要和你們說?不如先檢視我們目前的狀況,看看有沒有出現以下的情形?

  • 參與了團契多年卻仍然停在「初信」的階段;
  • 我們成為了信仰的消費者:只等待組長和事奉人員每星期「餵養」我們;有時因為今天小組的內容不夠精采或者不合胃口,於是懶得返教會;
  • 小組的氣氛散煥怠慢、死氣沉沉、組員常常遲到;
  • 團契開前門,但也開後門;
  • 依然一年一度大堆頭的營會,並且以為這樣就可以令我們的生命改變;
  • 事奉人員沒有光采,進深於團契的事奉卻只有不斷開會,沒有相交分享,到頭來變成了教會的事工怪獸;

慣性的信仰生活和思維?
多年來Youth Zone主要以「事工推動」的模式來帶動每年團契的計劃和目標。不過今天這個「事工怪獸基地」已經出現系統老化的問題──每年的計劃已成為「慣性的指定動作」:青少年人的信仰生命成長變得十分被動,彷彿一切只按既定的程序和行事曆完成,我們再沒有從神而來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然而當中最難改變和扭轉的,卻是我們依賴了一些舊我的信仰生活模式和慣性(inertia)的思維來維持個人信仰的成長和團契的發展,只是這些慣性模式已是一輛沒有動力的火車頭:再也不能再開動,甚至攔阻了弟兄姊妹在信仰真道上成長。

物理學上的慣性是指阻止物體改變現狀的力量;應用在我們這個群體,那就是我們在認知與行為上不願改變現狀的慣性傾向:過去我們在團契只是一個「純粹出席」的組員、組長或區導師,我們也傾向繼續留在「架構下所設定的位置」,將自己和別人也「定死了」,甚至我們以為沒有任何的逼切性需要改變我們的位置。結果初信的仍舊是初信,忙碌於事奉的亦只有繼續忙碌,就是去年在營會所擔當的職責和安排,我們也傾向不作任何的改變。

縱然過去我們似乎也有一些「成功」的模式和做法,今天卻又成為一些我們不易改變的慣性。我們以為一如以往的繼續就可以了,卻不知這些慣性事工和架構反而使我們變得懶惰,一些負面的影響已慢慢侵蝕慣性事工的正面價值──弟兄姊妹再沒有任何期待,心理上已預料所有事情只按著既定的劇本發展下去。我們的信仰再沒有活力和生命力,只有不斷地萎縮。

害怕改變不如面對改變
依賴慣性模式的背後,因為我們害怕改變。事實上這是人的本性,因為改變會帶來許多不能預知的未來、不知道改變後是好是壞,甚至我們不知道要往那個方向走。同時我們需要對「改變」負責,需要承擔「改變」帶來的結果。只是為了不想冒險,擔心改變可能不是「最好」的決定,故此我們選擇「維穩」,繼續那些慣性生活方式和事工──縱然這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有一定保障。一切都是源於我們對「改變」的害怕。與其我們選擇逃避,為何我們不選擇去靠著上帝積極面對呢?

現實或許有失意,但深知基督總可以
縱然理性上我們明白需要突破目前生命上的光境,但是當我們回到現實的生活,學業和工作的擔子已經叫我們喘不過氣,那裏還有氣力和動力投身於團契的生活?不過耶穌曾經應許我們:「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太11: 28-29)

當我們在生活中越是缺乏力量,我們就越需要親近上帝,讓祂成為我們的幫助。偏偏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以為將信仰暫時擱在一邊,我們就可以更有空間和更有力量。或許你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命,但請不要放下上帝,「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15: 5)

對事奉人員來說,我們實在不需要再堅持那些慣性的東西,簡約一點來解讀我們在團契的事奉:God, Peer, Growth & Play: Let’s the Youth Come to Jesus,團契本來就是如此簡約,我們只要用心做好這些東西,就已足夠了。

弟兄姊妹,你是否甘於接受今天的信仰光境,一直停留在這個階段,還是希望並相信上帝可以在你生命中帶給你們新的突破及成長呢?

幾年前,團契曾經定下了「Break.Burn.Build」的年度主題,或許這個可以再次成為我們迎接「改變」的三部曲:

  • Break(被主拆毀):拆毀舊我和老我、拆毀我們與神之間的攔阻、突破慣性事工的思維和限制;
  • Burn(為主燃燒):肯定基督對我捨身的愛,重燃愛主的心及對主的委身,願意為主燃亮自己的生命;
  • Build(主內建立):更新個人的信仰生命,建立信仰與生活、靈命與品格並重的生命、並願意實踐基督大使命和大誡命;

「看哪,我今日立你在列邦列國之上,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耶一:10)

弟兄姊妹,基督徒就好像一根柴那樣,我們的生命需要為主燃燒。然而今天我們已被一些灰燼掩蓋,也攔阻了我們與氧氣(上帝)接觸繼續燃燒,因此我們原有的火力減弱了。讓我們除去內心所積聚的灰燼,倚靠聖靈的引領,主會像氧氣一樣,使我們再次燃點,叫我們的生命再次發光。

「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一:6-7)

The Courage to Change Your Mind is the Power to Change your Life
若要改變今天我們的光境,我們需要有從神而來願意改變的勇氣,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放下舊我的慣性行為和思考模式。並且這個成為我們生命改變的力量。靠著主,從生活中開始改變。改變其實並不困難,重要的是你願意有多少改變,願意為主走多了的路。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11.10.2013)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30.10.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23.2.2015)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

Many Ministry踏入廿一世紀,教會先後發表兩個「五年路向」計劃,以確定長遠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重新肯定教會的角色和使命,以便屬下各單位能夠有效地運用資源配合發展。當然能否落實當初定下的發展方向,或者最終只是流於「虛無飄渺」的吹水,作為一個大宗派下的小信徒當然不敢亂說。然而「路向書」至少加深了我對教會的認識。

這一段日子當我嘗試整合過去八年在青少年群體中服侍的經驗,卻發現「路向書」原來早已有其「先知」卓見。當中幾段提及「團契生活」的發展方向以及對「青少年群體」的事工重點:

  • 本會明白到很多全教會性的大型事工,未能針對個別信徒的困難和需要。故此長久以來,本會均設有針對不同年齡和需要的團契,以便信徒能對教會建立歸屬感,互相扶持,過著彼此相交的生活。然而本會發覺現時不少的團契小組,已漸趨程序化和形式化,而不是以建立團友深入相交的關係為目標。一些團契組織亦經歷一個小組生命的循環,失去接納新人的活力,變得僵化及不合時宜,故此經常參與團契的信徒未必能建立彼此親切信任、分擔重擔的團契生活,但又因感情因素而不敢或不肯拆毀重建。

《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路向》,P.11

  • 青少年工作一直以來均是本會的事工重點,但因多年前宣教牧養部改組,取消了青少年工作專責職位,而我們的青少年工作觀念、方向、模式和方法仍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方式。在這牧養工作上繼續因循是容易的,但變革卻需要很大的魄力、遠見、決心和勇氣。本會深悉廿一世紀對青少年人和青少年工作者,帶來更新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面對複雜的家庭問題,難以承受的學業和工作壓力,性開放與色情物品的泛濫,資訊科技的失控,文化道德的迷亂,鼓吹功利、著重物質、誘發情慾的社會環境,往往叫青少年迷失,忽略了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和意義,找不著心靈滿足豐盛的途徑。
  • 本會現有的青少年事工若仍原地踏步,沒有改革和創新,便會失去這一大群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也失去與他們一起成長,並肩創路的機會,也令本會失去了將來的希望。本會必須鼓勵、支援各堂所同工及青少年領袖,勇於嘗試不同形式的青少年事工。本會的青少年工作者必須對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人重新再認識,在觀念、方法、生命培育各方面更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青少年成長所需要的好師傅和同行的好朋友。本會為此特設立「青少年工作發展計劃」,具體的支援各堂所的青少年工作,盼望能累積經驗,發展適合這時代的青少年工作模式,使傳道同工、老師、父母、社工、輔導員合作,使青少年得著整體的輔助,茁壯成長,成為教會的優秀接班人。

《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路向》,P.14

當然以上的概念性論述可以有不同的解讀,然而我卻十分認同其中一些觀點:

大型事工的效用?
一些全教會性的大型事工,雖然可以達至凝聚教會的青少年人,帶來一刻的振奮和激勵,甚至是給教會一些自我肯定的優越感。然而除此以外,就如參與外間的特別聚會一樣,大型聚會帶來的影響只會隨著時間而消減。事實上個別團契小組及弟兄姊妹的困難和需要各有不同,本質上大型事工活動沒有提供處境性的支援,反而因為需要動員很多事奉人手和資源進行籌劃,再加上「事奉為本的牧養」概念,對於一些中小型的堂會只又造成一定的事奉壓力。

不要一站式的信仰快餐
受到今天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影響,我們不自覺地追求「一站式的信仰快餐」:只要我們有一系列的培訓和成長系統、一個大型的集體聚會、一個只靠著組長努力經營的多功能小組,就能滿足青少年人各方面的成長需要。我們以為努力地完成一項偉大的事工活動,就是完成許多生命的工作。縱然我們具備了一切所需的硬件,卻沒有軟件的配合,這些活動始終只是一項事工,卻不能深化於青少年人生命上的改變。

要「成功」在教會開展具承載力及可持績發展的青少年群體,這些大型的事工活動頂多做到「點火」的作用──我們不能寄望堂會參加了這些活動後,他們的青少年群體就可以翻一翻。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任何事工模式可以點石成金,到底要將「異象」薪火相傳到堂會的處境,實在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及多方面的配合。

落到前線的事奉人員,這些大型活動甚至被誤解為:「這是上大人的決定,在沒有得選擇的情況下,咪做囉!」當活動完結後,回到堂會內忙碌地事奉也是繼續事奉,結果一切只有慢慢「打回原形」。

因循、僵化的團契發展
「路向書」提及不少團契小組已漸漸趨向程序化和形式化,卻不以建立弟兄姊妹深入相交關係為目標。回顧自己在教會成長的歷程,從昔日沒有成長階梯下的團契成長,結果我們的一代出現了很大的流失率,到了今天新一代的團契似是建立了一些成長配套、架構和制度,不過若是沒有信仰持續的推動力注入青少年人的心內,團契的發展只會變得因循、僵化、程序化和形式化,結果隨著青少年人進入不同階段而不斷萎縮,團契亦變得聊無生氣。

誠如「路向書」所說的一樣:我們必須對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人重新認識,在觀念、方法和生命培育各方面有更好的裝備,放下昔日那些宏大事工的發展模式,不再高舉高言大志的青少年事工,反而專注於青少年成長的需要、聆聽他們的內心呼喊、在基督裏與他們同行、一起分享他/她的喜與悲──回歸一個簡約的青少年群體,讓青少年在群體中找到上帝 (God)、找到同伴 (Peer)、得到成長 (Grow)、也找到好玩 (Play)的東西。
youth zone 2014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11.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23.2.2015)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

最近有人問我:未來三年你希望教會成為一個怎樣的教會?

我的回答是:期望我們的教會(宗派)成為一間簡約、實而不華、建造生命的教會。

甚麼是「簡約」?就是將一些複雜的東西「還原」,從事物最簡單的概念開始,只保留最基本的部份。不單是教會需要簡約,Youth Zone 也是一樣。過去我們常常談及甚麼事工發展、計劃藍圖,講的總是又「大」又「多」的目標,卻不斷為我們的群體加添更多的東西。或許我們需要改變這樣的思維,只以最基本的東西建構我們的群體,重塑我們青少年群體真正的需要和現況。
youth zone 2014
給Youth Zone的青少年人:四個基本元素
甚麼是青少年人返Youth Zone 的基本需要?某次當我要向中一學生介紹Youth Zone 時,我想他們最後需要記得甚麼?結果浮現了四個英文字:God (神)、Peer (同伴)、Grow (成長)和Play (好玩)──也是組成Youth Zone 的基本元素。

  • God (神):神是我們一起的焦點,因為神就是愛。青少年人透過敬拜、讀經、祈禱,彼此分享神在我們生命中的事情,在基督的愛中建立自己;
  • Peer (同伴):得到友伴的支持、分享、同行、分擔和鼓勵,青少年人不會孤身上路,並且一起迎向人生的挑戰;
  • Grow (成長):在基督的恩典下,青少年人領受神的教導,身、心、靈得以茁壯成長,努力在生活實踐信仰;
  • Play (好玩):這是一個好玩的地方,開心和愉快的經驗能增強青少年人的正能量;

這些最基本的東西,看似平平無奇,卻指示了我們該前行的方向和策略:

  • 青少年人來到Youth Zone 可以發現甚麼?God, Peer, Grow & Play !
  • Youth Zone 的週會需要有甚麼?God, Peer, Grow & Play !!
  • 如何設計穌營的環節?God, Peer, Grow & Play !!!
  • 組訓如何訓練青少年人成為領袖?God, Peer, Grow & Play !!!!

回想我們過去參與Youth Zone 的過程中,最大的得著和體驗是甚麼?God, Peer, Grow & Play!是的,方法、模式,甚至是比重也可以有不同的變化,但是大部份Youth Zone 的項目也可根據這些元素來構思。對所有Youth Zone 的成員來說,他們需要記得並可以帶走的是:God, Peer, Grow & Play!

今天當我們為Youth Zone 訂下許多目標、項目、系統和制度時,我們的服侍也會變得複雜、分割、甚至是各自為政,事奉群體容易在忙亂中迷失。回歸一個「簡約」的概念、化繁為簡,只用簡潔和清晰的東西來說明Youth Zone 關鍵的元素。

「簡約」並不「簡單」,用心做好重要的事情,所花的心力比起分散在不同的事情更多。然而集中去做卻會更有果效。看看只有一粒按鈕的iPhone 或iPad,你便明白「簡約」的東西也可以有不同層次和領域。但要集中火力做好,一點也不容易。

也許目前Youth Zone 已有很多事工包含了God, Peer, Grow & Play,這樣我們便要進一步想:有沒有一些項目可以合併、重整,讓我們更能集中資源、重點出擊做好一些項目呢?

一同邁向的目標:Let the Youth Come to Jesus !!!
知道了Youth Zone 的基本元素,下一步我們要問的是:我們這個群體的目標是甚麼?

馬太福音十九章13-15節記述了主耶穌讓小孩子前來接受祂的祝福。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14節) 套用在Youth Zone 的場境,我們的目標就是:Let the Youth Come to Jesus!

經文中主耶穌沒有提及其他的事,只要求門徒不要禁止小孩子前來。基督改變人的力量,並不在於我們為祂做了甚麼,相比之下我們只有很微少的力量,所以耶穌只要求我們將來自四方八面的青少年人帶到祂面前,讓主在他們心裏作工,改變他們。一個屬靈的領袖,不論你是區導師、組訓導師、組長、敬拜團隊,甚至只是一個「小小」的參與者,他所要做的並非不斷推陳出新甚麼大計、目標和籃圖。只要將青少年人帶到耶穌面前,讓耶穌向他們展示當要完成的目標。

Let the Youth Come to Jesus,這個目標已經包含了主所託付我們的福音使命,讓更多青少年人認識祂、相信祂並跟從祂。所以我們只需單單用心做好這一樣:Let the Youth Come to Jesus,就已經足夠了。

給Youth Zone的事奉群體:三個核心價值
有了群體的基本元素、同心邁向的目標,事奉群體再要明白的,也就是我們的一些信念和想法,這也是我常常強調的Youth Zone 核心價值(Core Values)──牧養為本的事奉、聖經為本的教導、以人為本的團契。

  • 牧養為本的事奉:事奉群體必須先被牧養,他們才會牧養我們的青少年人。沒有支援及推動力的事奉,群體很快就會耗盡;
  • 聖經為本的教導:聖經是我們認識基督教信仰的主要渠道,故此青少年人需要深化聖經的扎根,讓他們有充足的信仰裝備,面對生活的挑戰;
  • 以人為本的團契:這個群體不以事工為本,卻以人的需要出發,以神的愛成為信仰的推動力,團契的小組成為愛與關懷的群體,以基督的愛吸引更多青少年人認識耶穌;

簡言之:Youth Zone 的事奉起點要從牧養的需要出發、從聖經出發、並從人的需要出發。離開了這些起點,沒有牧養的事奉只會變得事工化、沒有聖經的信仰很易出現「短樁」、不以人為本的團契只會變成架構下的十數個小組,我們也會成了鳴的鑼、響的鈸。

所以我們只須記著:四個基本的元素、一個目標、還有三個核心價值,將我們的青少年群體回歸到最簡約的模式,這樣便有助我們重新釐清目前Youth Zone所進行的事工,你會對於這些「事工」有著重新的解讀和發現。

後記
大半年來檢示過去在Youth Zone的歲月,發現她不斷發展很多系統和事工,除了每個星期各個小組聚會、還有Usher Team、敬拜隊、組長訓練、小六福音營以及十星期的「升中團契」、暑期佈道隊、穌營更已一分為二、放榜祈禱會、屬靈操練計劃、委身事奉營、敬拜隊退修營等,並且Youth Zone 也有自己的行事曆和專職的教牧同工……差不多一間小型教會要有的東西,Youth Zone 也差無幾了。(可能只差一堂崇拜,也就可以申請成立堂會了。)

面對著教會的事工不斷地增長,今天教會的青少年群體已經差不多代替了上帝,成為了教會的Magic Word:

  • 「聖誕節佈佳音?搵年青人啦!」
  • 「學校福音晚會要幫手?搵年青人啦!」
  • 「教會大旅行幫手?搵年青人啦!」
  • 「學校平日搞補習班?搵年青人啦!」
  • 「入堂區會?搵年青人啦!」……

對於昔日出身於小堂會的我,也曾經在教會事奉中身兼數職、常常成為星期六、日的馬大……或許我們以為這樣才是教會興旺、信徒忠心服侍的常態,但是我們是否只是對著空氣打拳?這種「永不止息、有出無入」的教會生活對青少年人的影響是好還是壞?由初信到投入事奉已經成為基督徒的不歸之路,直到有一日要選擇離開教會為止。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也許不是甚麼新的概念──其實這些內容我已經不斷重覆地講。也許我想改變和顛覆的,卻是那種「事奉為本」的教會文化:一味無窮無盡地開展事工、同工固然不斷地勞心勞力,熱心的弟兄姊妹也同樣要忙過不停,卻是為了證明這個群體的存在意義,結果最後整個宗派也在忙碌的信仰中迷失了。

「簡約」的概念提醒了我們:以為擁有得越多,我們就越有安全感。過去的我為了避免其他牧區和部組對青少年人的「苛索」,我們被迫要先下手為強,將Youth Zone 的行事曆填得密麻麻,至少證明青少年人已經有太多事情要做,也拜託大家不要再找青少年人成為教會的「事工怪獸」了。

培育青少年群體需要貴精不貴多,甚至是不在於那些有形的宏大事工,卻是與他們同行,彼此生命的連結。抓著青少年需要的基本元素、簡潔而清晰的目標、並我們持守的核心價值,心意更新而變化、集中資源用心做好最基本的事情,比起那些大而無當的「歡樂今宵」活動,實在是來得更有意思。

小弟雖已不在Youth Zone 事奉,但我仍想分享一些服侍青少年群體的想法,給那仍在努力事奉中的弟兄姊妹。當然這不是越俎代庖給大家指指點點,更不是外行人帶行內人,只是給大家一些啟發罷!

延伸閱讀: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27.8.2013)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30.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23.2.2015)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

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it-s-not-your-ministry很久沒有說得如此豪氣,然而卻是我的心底話。

過去的我成長於小型堂會,面對很多資源上的不足和困難、信仰根基的「短樁」--就連沙土都不如。結果因著我們一些事上不成熟的處理,我們的群體帶來了一些傷害、以及不能改變和逆轉的影響。

所以當我參與青少年群體的事奉時,上帝給我的呼召很清楚:不想我們年輕的一代重蹈覆轍,在信仰上走了許多冤枉路,到頭來只是一些無無謂謂的團契生活。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曾經我也只是「因為教會有需要,所以才參與事奉」。教會的客觀狀況似是告訴我們的事奉方向,不過單靠教會需要拉扯而來的事奉不能維持太久。若是我們遇上生活其他的問題或改變時,例如工作及學業,我們的生命優次也會重申排序,事奉也不再成為我們「必然」的選擇。

後來當我再次回歸教會的事奉行列,教會的需要已不是我的首要選擇,重要的反而是上帝的呼召和使命:上帝給我看見一幅未來青少年群體的圖畫,也成為我在事奉中追求的「夢」--使我們從上帝的眼光中看到教會/團契的青少年人真正的需要,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可以看得更遠,卻不是單靠我們從地平線上看到的平面。

並且上帝給我這一個夢需要不斷地滾動,讓我們知道在似乎既定的行事曆上,我們如何超越事工的本身實踐這個夢:

  • 讓Youth Zone成為關顧及造就青少年生命的地方,並且幫助他們認識基督教信仰;
  • 讓Youth Zone匯聚青少年信徒的力量,重新肯定基督賜與我們的身份和使命,願意委身基督,使團契能夠成為一個有活力、有生命力並且強而有力的群體;

哀莫大於心死--為事奉而事奉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太6: 21)

講得多也口臭了,但這卻是我不斷重覆的重點:有心比有力更重要!!!事奉的能力和技巧可以慢慢鍛鍊和學習,不過事奉的「心」卻是由衷地從心底發出,沒有得教,裝也裝不出來。

有心的事奉人員看見的Youth Zone是如何讓青少年人彼此分享、在真道上成長(God, Peer, Grow & Play的轉化!)沒有心的人看到的Youth Zone只是十數個小組的運作、一年五十二節的週會、八個星期的暑期佈道隊、一個小六升中的營會、一個大堆頭的暑假營會、一套不完整的組長訓練教材、一個年尾埋單計數再點吓火的事奉人員營會、一班團契開始時站在禮堂門口的招待……嘩!原來團契就是這麼多的事工,做死人啦!

流水作業的事工
制度和系統的出現是要讓事情不要流於主觀和個人化。事奉本身應「以人為本」出發,再以現有的制度和系統輔助這個群體的發展,卻不是甚麼牢不可破的既定程序,更不應成為這個群體的官僚制度。

「年年都是大同小異的事工項目,太陽之下也沒有甚麼新事!」或許我們的年紀一點不老,但是已經成為了事奉的「老油條」--對於事奉已經不感興趣、因循、不以新的思維察看自己的事奉,也沒有任何事奉的推動力。

當愛已經變成習慣,熱戀的激情過去了,就是面對一切的心思和驚喜,我們也變得麻木。於是後現代人的戀愛觀也成為了我們的事奉觀,結果我們最後要和「上帝分手」,也不再參與事奉的行列。就是繼續留在現有的事奉崗位--若是人到心不到,也不再敏感於弟兄姊妹的需要,反應變得越來越遲鈍,只要一切按照指派的完成就可以了。

分豬肉的心態--缺乏整全的考量
聖經的教導要我們作謙卑的事奉人員,卻不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偏偏我們以為自己只是「小小的事奉人員」,只要在僅有的崗位和事奉範圍內「盡忠職守」,只顧搞好自己負責的部份,我們也就是作好了上帝的託付。

至於那些未來大計、理想藍圖、神的異象,那就交給「高層」處理罷,甚至是其他事奉人員負責的事,事不關已,就由其他人處理罷,到底我們只是一個小小的事奉人員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

團契是一個各人彼此連結的群體,卻不是四分五裂、各自為政的散沙。上帝在Youth Zone中所作的一件奇妙大事,正是要在我們中間產生出巨大的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使這個群體的每一個個體都被連結起來,並讓我們產生的果效,大於我們每個個體的總和。達到協同效應的關鍵正是我們每人都願意放下自己所屬的範圍、願意關心其他弟兄姊妹的需要、每人為著整個群體多行一步、從Youth Zone的整體的需要出發來看看我們的事奉,我們才能見證上帝的作為。

假如我們仍然「各家自掃門前雪」,分了豬肉就只有自己顧自己,太公的一份就由「高層」決定。對不起,我們的教會雖然認同「大公教會.豁達包容」的理念,Youth Zone卻不是「太公分豬肉」,亦從來沒有甚麼「高層」,更加不是甚麼「黑箱作業」。

事工怪獸基地
「事工怪獸基地」是我創作的名詞,也是昔日我對自己所屬宗派的解讀:專門生產事工怪獸、只有事奉為本的牧養(一味死做爛做)、三結合的教會--不是「宣教、教育、社會服務」,卻是「事工多、架構多、會議多」。並且不大關心事奉人員心、身、靈的需要。

也許這個正是你對自己身處的事奉光境的解讀。這個除了客觀的環境因素之外,還會因著群體的事奉文化所影響,不過更重要的卻是:事奉人員心態的調整。事實上過去的我也有這樣的想法,甚至曾經大聲疾呼教會的不是。故此當我進入青少年群體的事奉時,所期望的是「牧養為本的事奉」,卻不是「事奉為本的牧養」。

事實上當我的人生閱歷續漸增加,對不同事物的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我更發現事奉的核心不再是事務上的需要,卻是生命的改變,並且也重塑了我個人生命的事奉。正如希伯來書所記: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痛苦;後來卻為那經過鍛鍊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的果子。所以,你們要把下垂的手舉起來,發酸的腿挺直;要為自己的腳把道路修直了,使瘸了的腿不再脫臼,反而得到痊癒。」(來12: 11-13)

最後容許我再說一次:為事工而事工的團契,不如執咗佢啦!

延伸閱讀:
回歸簡約的青少年群體(11.10.2013)
「第二個五年路向」的啟示(30.10.2013)
有勇氣迎接改變.讓生命展翅翱翔(6.12.2013)
不可叫人少看你年輕:「遮打革命」下的新世代(8.10.2014)
不再承載青少年人的教會?(23.2.2015)
為下一代建構一個更好的教會(8.6.2016)

給組訓和Youth Zone的最後十課(10): 事奉是……

Serve God好了,終於寫到最後一篇的分享。而我也帶著複雜的心情來完成最後一課:「事奉」。這個可能是基督徒又愛又恨的東西。

昔日當我還是憤怒信徒的年代,我常常質疑教會只是一個專門生產「事工怪獸」的基地──當你信主以後便會不停邀請你參與事奉,卻忽略了基督徒在家庭、學校、職場和社會上的角色和責任。我們從初信到成長,也只有一味事奉的絕路。結果本來是安息日的星期天,卻成為了基督徒最忙碌的一日。回想年青時候的我,也曾經在忙碌的事奉中迷失。

雖然如此,但是事奉對基督徒的成長真的只有這些負面體驗嗎?或者讓我們轉一轉角度看:如果我們只是一個「僅僅得救」的基督徒──只限於每星期日回來崇拜充充電,其他甚麼也不參與,那麼我們的信仰生活又會如何呢?放心,沒有人說要返足教會的聚會才可以上天堂,也不要以為返得教會越多,我們也可以得到更多的Credit換取進入永生的天堂入場券。

只是單憑每個星期崇拜的滋潤,我們的信仰生命也就可以茁壯成長嗎?恐怕我們「靈」養不良,也不足以讓應付生活上的挑戰。

並且更大的問題卻是:缺乏參與的信仰生活,慢慢我們也會變成了一些基督徒的消費者--純以顧客的心態返教會,單從個人心靈的滿足度來看教會的聚會,間接地將信仰商品化了。結果我們返團契和崇拜就好像看電影一樣,只是被動地吸收所看見和聽見的,也慢慢將自己在教會中的角色定了位--教會的事奉也有其他弟兄姊妹幫手,也不用需要我做甚麼了。更嚴重的可能是:我們對教會的事情談論多多,更常常指指點點,但卻對教會生活一點也不投入。

如果我們不想各走極端:既不想成為事工怪獸,也不願做基督徒顧客,我們又可以怎樣呢?當然這個也涉及時間管理的問題──如何在生活和信仰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懂得找到生活的優次,有智慧地向某些事情說不。但是我們如何能將「事奉」好好定位呢?

原來問題的關鍵卻是在於我們對事奉的理解:那是因為耶穌的愛感動我們去服侍別人?還是上帝要藉著事奉讓我們在屬靈生命上的學習?抑或那只是看重事工國度的擴展?今天當我回望:藉著事奉別人看見了耶穌基督的愛,但這也是上帝給我的磨練,也塑造了今天的我--從一個自義、不愛拋頭露面的我,上帝改變我,甚至帶領我在Youth Zone的服侍中,突破了很多原本的我從來不會做的事。

藉著事奉,上帝叫我看見自己的不足,也看見自己未曾發現的恩賜,叫我更多親近祂。藉著事奉,我學懂與人分享、關顧別人的需要。原來有些事情,本來以神的大能大力可以輕易而舉地完成,但祂卻要找我們成為祂的伙伴--引導我們尋找祂為我們所預備的人生計劃,甚至將祂的旨意向我們啟示,並且要向別人分享,在過程中也讓我們的生命成長。

過去當我從忙碌的事奉中停下來,上帝讓我在尋索的歷程中得到了靈裏更新和改變,甚至有機會將自己過去的信仰體驗好好整理。然後上帝的感動再次臨到我:將我在生命中的經歷與年青的一代分享、與他們同行,特別是那些我們曾經走錯過的路,於是祂為我預備了在Youth Zone的服侍,並且這個事奉也不再是那些「事奉為本的牧養」,卻是我們所強調的「牧養為本的事奉」:

生命中尋找神的愛、教導、啟迪和更新(從神而來的牧養)
        ↓
成為我們生命的轉化(我們生命的更新和改變)
        ↓
進入事奉(將那些轉化與別人分享)

感謝主,讓我們過去八年在Youth Zone的服侍中,事奉的核心不再是那些事務上的需要,為的卻是帶來生命的改變,也重塑了我的「事奉」生命!

回到序言
上一章

給組訓和Youth Zone的最後十課(9): 今天的光境並不代表你的未來

當年讀「孖屐亭」時曾經聽過產品在市場上有它的Product Life Cycle(產品生命週期)。無聊的我卻忽發奇想:基督徒是否也有一個信仰生命週期(Spiritual Life Cycle)呢?

信主之初,我們也許心裏會非常火熱,覺得生命已是新的開始,努力撇棄舊我之餘,也會熱心追求信仰,有的甚至很想參與事奉,服侍上帝。

然而基督徒也不能免疫於生活的衝撃。社會不同的價值觀、家庭、學校、工作及其他各方面,往往影響著我們在不同的處境中的抉擇。或者當我們的生活遇上極大的困難、挫折或失敗。這些信仰以外的拉力也會左右著我們。甚至我們的靈命出現了低潮,對當初那份愛主的心有所動搖:耶穌此刻真的與我同在?

假如我們在信仰上的扎根較好,透過聖經、祈禱、牧者的教導等幫助,我們也許可以在信仰中找到生命的亮光,甚至是靈命的更新,我們便再次回歸於信仰中。否則的話,現實的生活或當下的處境繼續拉扯著我們,我們也許會對耶穌開始「冷淡」,基督徒的生活也慢慢變得可有可無了。

事實上,許多時候我們傾向以此時此刻的狀況來為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作出決定。當我們面對了失敗,我們灰心失意,甚至遠離信仰。然而今天當我們面對著信仰的低潮,我們的未來就只有如此嗎?公開考試泡湯了,我們的將來也就完了嗎?學業和工作上的失敗,也代表耶穌不再眷顧我們嗎?

讓我們回想:昔日耶穌在我們生命中的大大小小恩典。這都是我們曾經感受和經歷過的。我們小心不要用此刻的感覺的光境來否定過去的一切,包括耶穌曾經給我們的恩典和愛。也許我們仍未找到問題的出路,然而我們就此便否定過去的一切。那就好像父母愛我和關心我們,然而因為他/她的一次重重責罵,你便否定他們對我們的愛嗎?

面對著信仰的低潮,我沒有任何不二的法門。唯有我們回到耶穌的身邊,再一次經歷祂的愛和安慰,也支持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信主超過二十年的我,當然我在信仰生命中也有高低起跌時。然而今天回望我昔日的低潮,當時也不易捱過,但是耶穌沒有離開過我,只是我拒絕了祂的愛。並且我也明白到:今天的此時此刻的光境,並不代表你的將來也會像今天的一樣。當你靠著耶穌勝過這些低潮時,你會發現這其實是我們成長中的試鍊。從失敗中學習,也是我信主歷程中的重要一課,並且讓我對這個信仰有更深的體會。

同樣,若你今天站在信仰生命的高峰,也不要自誇,卻要更小心謹慎,因為「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羅12: 17)若我們以「傳道書」的觀點看看我們的信仰生命,我們便會明白:高有時、低有時,人生也不會總是停留在某一點,但是靠著耶穌,我們便能在生命的挑戰中得勝有餘。最後,送上【停留祢身旁】的副歌,並與大家並共勉。

你張開釘痕的手,是那至死不渝的愛,
你一次又一次召我歸來,我緊握你的雙手,
容讓我一生不再離開,
我站立這裡全人向你敞開,
我全然獻上來回應你的愛。

回到序言
上一章

下一章

給組訓和Youth Zone的最後十課(8): One Bible One Life

有沒有想過:基督徒為甚麼要讀聖經?我們一定要讀聖經才能得救嗎?

看看那些聖經的人物:摩西、大衛、以賽亞、以利亞,甚至是新約的保羅,這些神所愛的僕人也沒有看過整本聖經,難道他們也未得救嗎?

讓我們先搞清楚:耶穌基督才是我們信仰的唯一拯救。由此可見,讀聖經應該不是基督徒得救的充分條件,實在只要我們口裏承認、心裏相信,就必得救(羅10: 9)。這樣,為甚麼我們仍然要讀聖經呢?

基督教是啟示的信仰,若非神向我們自我啟示,我們絕不能認識神。耶穌基督就是神親自降臨到人間,並向我們最高的自我啟示。對於一些已故的名人,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一些有關他/她的著作和文本來了解這個人,同樣若我們要了解耶穌、了解神更多的事情,我們就要看看聖經──那是基督教信仰在人類歷史中的客觀記錄。

個人以為,我們讀聖經最大的原因是:叫我們知道神愛我們。

曾經我也認為基督降生的救恩是上帝向世人設下的一個局:搞那麼多的大龍鳳,最後也是要我們相信祂。是的,基督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為我們的罪受盡凌辱,甚至死在極其殘酷的十字架苦刑上……這個神為了我們做了這麼多,其實祂又可以得到甚麼益處呢?沒有,但這實實在在顯示了神對我們的愛: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 8)
「人算甚麼?你竟顧念他。世人算甚麼?你竟眷顧他。」(詩8: 4)

因著聖經這些話,上帝感動了我願意相信成為祂的兒女,直到今天。

也許你仍然會問:聖經是否無誤及正確地記錄了有關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事情?

聖經固然有其歷史性,其經文得以保存下來,乃是因為它對當時的基督徒群體具一定的宗教意義,並且這是聖經作者對某些歷史事件的反省及詮釋,向讀者傳達某些訊息。當然我也不是原教旨主義者,我不否認聖經的形成曾經出現經過編排及修改,但也不能排除這是出自上帝及聖靈的工作。另外,一些聖經學者也曾就著某些「牛頭唔搭馬咀」的經文比較過不同的譯本,也不排除聖經可能出現抄漏的情況。然而整體而言,聖經仍是歷史上最客觀的基督教信仰記錄。

事實上,整本聖經寫作時間超過一千年,作者也超過四十多位,他們文化不同、身分地位不同,寫作的時代背景、生活習慣不同,各經卷的寫作文體的主題訊息也各有異同。然而這些作者都是基於同一的信仰。並且我們可以從整本聖經中找出一些較一致的解讀──清楚表明了神介入了人類過去的歷史和祂的作為。

今天,上帝依然藉著聖經對準我們的生命說話。藉著聖經,上帝的教導、造就、提醒、勉勵、安慰、啟示……一一臨到我們當中。一些昔日對以色列人的教導,卻可以帶給我們現代人生活處境上的應用,讓我們明白聖經對現世基督徒的意義,從而作出生命的反省。靠著祂的話語,我們得著更豐盛的生命,並與生命的主有更深的交通。

藉著聖經,我們知道神給每個人的計劃、祂的愛惡,也教導我們怎樣作事為人,也為我們定下生活的準則,免得我們為了一己的私慾而互相傷害,反之卻要我們彼此相愛,讓世人藉著我們能看得見了那不能看見的耶穌。

過去Youth Zone也有不同的事工來幫助青少年人的信仰成長,甚至教會近年也有推行【門徒】課程,然而不少弟兄姊妹對聖經的認識仍然十分粗疏。作為信主的基督徒,我們不能對上帝的事情不明不白,並且不清楚自己所信的是甚麼。在此鼓勵你:一生中最少要看完整本聖經一遍。並且宅要成為我們一生的閱讀:One Bible One Life!可能過去曾經閱讀過某些經文,但是當你日後再機會閱讀,你卻因著你的成長和閱歷,對信仰也會有新的體會,這也是聖經最奇妙的地方!

「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

回到序言
上一章
下一章

給組訓和Youth Zone的最後十課(7): 多方的預備(Over-prepared)

「那時,天國好比十個童女拿着燈出去迎接新郎。 其中有五個是愚拙的,五個是聰明的。愚拙的拿着燈,卻沒有帶油;聰明的拿着燈,又盛了油在器皿裏。新郎遲延的時候,她們都打盹,睡着了。半夜有人喊:『看,新郎來了,你們出來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起來挑亮她們的燈。愚拙的對聰明的說:『請分點油給我們,因為我們的燈要滅了。』聰明的回答:『恐怕不夠你我用的;你們還是自己到賣油的那裏去買吧。』她們去買的時候,新郎到了。那預備好了的,與他進去共赴婚宴,門就關了。其餘的童女隨後也來了,說:『主啊,主啊,給我們開門!』他卻回答:『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認識你們。』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
(馬太福音25 : 1-13)

每年的暑假Youth Zone也會舉行大型的青少年營會,那可算是團契每年的重頭戲,期間營會的籌委們也會努力準備各項環節。當中一些大型遊戲的環節,籌委們通常也會多預備一個「雨程」──遇上落雨時有關程序、場地和活動內容的第二手準備。然而感謝主的是:多年來我們的營會都從來沒有需要出動雨程。不過我依然認為:雨程的安排也是我們營會的必須準備。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多此一舉的做法,然而若我們能在參與事奉之前有多方的準備(英文的用辭卻是更加傳神:Over-prepared)這樣我們就能應付突發及多變的情況。簡單來說:Over-prepared就是在必須的準備功夫以外再加多一點點。

例如當我們負責帶領一些遊戲環節,如果預計需要負責兩個遊戲,通常我會準備多一個後備遊戲。因為當我們身在其中時,我們也許會遇上參加者比預期的時間早了完成某些環節、或者原定的遊戲不大適合他們,這時我們那些後備的遊戲也就可以大派用場了。當然有時就連原定的遊戲未能完成,後備活動更是沒有用上。不必介意,因為到了下一次時我們便有機會再顯身手!而我們到時也省減了一些準備的時間呢!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假如我們將每個英文字母由A-Z編上1-26的分數,即是說:A=1, B=2…, Z=26,如此類推,結果發現,幾個與事奉有關的英文字,最後得了這樣的分數: 知識 (KNOWLEDGE: 95)、使命 (MISSION: 96)、努力 (HARDWORK: 97)、態度 (ATTITUDE: 100)、技巧 (SKILL: 63)。原來上帝在我們事奉中所最重的是「態度」,卻不是我們所擁有的技巧呢!

在現實的世界中,大多數的人或會認為:「過程並不重要,最終只是要結果如何。」然而在我們事奉的學習中,事奉的態度和過程雖然跟結果沒有必然的關係,然而上帝看重的卻是我們如何看待祂所託付的事奉。另一方面,事奉的結果不是我們首要看重的,於是我們也輕看了準備的過程,也影響了我們事奉的態度。

假若我們輕看了事奉的準備,直到之前的一時半刻才去臨急抱佛腳,也沒有預計各樣的可能性而有所準備,最終事奉的果效固然大打折扣,這樣的事奉的心態在我們的信仰學習上也不會有更大的得著和進展。

回到序言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