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看生活事

主頁 » 2020 » 四月

Monthly Archives: 四月 2020

重新佈局、全面操控?

經過接近三年的失效管治,上星期港虎公佈問責官員的變動,當中涉及五個政策局長的人事任命:
(1) 入境處處長曾國衞(56歲)出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一職;
(2) 原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55歲)接替羅智光(62歲)出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
(3)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徐英偉(43歲)接替劉江華(62歲)出任民政事務局局長;
(4) 香港金融發展局行政總監許正宇(43歲)接替劉怡翔(70歲)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5) 機電工程署署長薛永恒(58歲)接替楊偉雄(65歲)出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驟眼一看,這次人事變動是較年輕的官員接替那些已屆退休年齡的政策局長。不過中共從來不是省油的燈,她的每一步安排也有政治計算。加上過去半年港澳辦和中聯辦先後出現人事調動,不排除新局長的任命將會加強相關政策局執行中共下達的任務,並進一步深化中共對港虎的操控及管治。

高度服從的紀律部隊入閣?
其中令人關注的是入境處處長曾國衞「升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氏1986年畢業於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1987年加入入境事務處,2003-06年被借調到保安局擔任助理秘書長,2007-10年被派到港虎駐北京的辦事處工作,然後在2016年升任處長。估計曾經在強國境內工作的他已有一定中港人脈關係,甚至早已被中共招攬收編,從而安排負責政制及強國事務的範疇。

事實上從葉劉開始,入境處已經成為中共挑選官員進入問責班子的主要部門。相信因為紀律部隊人員具有高度的服從性,不以個人觀點左右上級的指令,正好符合中共要求執行由黨下達的任務。曾氏更是首位來自紀律部隊的首長擔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的官員。

再看他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的表現:港虎幾次派出包機接載留在鑽石公主號及武漢的香港人回來,曾氏也有親身帶隊參與,相信其表現已被中共肯定。言猶在耳,當日好打得更大肆感激中共駐日大使館的協助――安排掛有「走,咱們回家!」橫額的旅遊巴接載鑽石公主號的香港人到羽田機場乘搭包機回港。後來有記者問曾氏會否加入港虎問責團隊,當時他的回應是:「半點也沒有諗過。」

然後3月出版的《紫荊》雜誌刊登了曾氏的訪問,正好說明他的任命其實是中共高層的決定:安排接受黨內雜誌訪問進行政治宣傳,確立他在黨內名望。從訪問的照片中更清楚見到曾氏的辦公室擺放了至少一張習帝的相片,表明誰人才是他的大Boss,也反映他對中共高層的忠誠。預計他會全面配合及執行中共在香港政制上的指示。

確保建制派在立法會選舉的勝算
事實上去年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中大敗,港澳辦和中聯辦先後被問責而撤換了話事人,中共高層也絕不容許9月的立法會選舉再有任何差池,他們需要一個更能配合強硬治港路線的政策官員負責選舉工作,來自紀律部隊的曾氏正好是中共高層眼中的合適人選。相信新官上場的他已經收到「兩辦話事人」駱惠寧交託的工作:繼續DQ非建制派的立法會參選人,竭力確保建制派在立法會選舉取得足夠議席,維持他們在下屆的主導形勢。而《國歌法》的通過也會是曾氏另一個重要任務。

除此以外,民政事務局在港虎架構中負責地區行政及協調區議會事務,所以身為局長的垃圾桶也要為到去年區議會選舉「問責」而被免職,交由同樣來自民建聯的徐英偉接任。相信徐氏與建制陣營的關係完全有助他們在地區上重振旗鼓,盡力挽回他們在立法選舉的勝算。同時透過民政事務局在地區上的資源分配抗衡及壓止18區區議會中的非建制派勢力,甚至要為四年後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中捲土重來作好準備。

《基本法》22條的爭議
至於三耳局長從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調任至公務員事務局,一方面固然是去年區議會選舉結果而引發的安排。另一方面,近日發生的《基本法》22條爭議,三耳局長被揭曾在2018年立法會的會議中說過中聯辦會根據《基本法》22條遵守香港法律,這個講法明顯有別於中聯辦的最新解讀。結果政制局一夜之間連發三稿修訂內容,間接地確認兩辦對於香港事務有其監督權而不受《基本法》22條的規範,就連好打得和三耳局長也要先後為到此致歉。不排除中共已經因為此事向港虎責難。加上《國歌法》在本地立法的工作仍未完成,中共高層可能對於他的表現頗有微言,不過因為他是好打得的愛將之一,所以這次算是「小懲大戒」。

江湖傳聞三耳局長和騰雞華一直得到好打得的信賴和重用,更視他們是有機會更上一層樓的大熱人選。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已經69歲,其過去的表現似乎沒有任何突出之處——當然這個也跟好打得的處事作風有關。再者張氏曾經遭到制服扑頭黨發炮要求道歉,因此有傳好打得希望由另外一人接替他的工作。早前騰雞華批評港台節目內容有違一國兩制的政治立場,如今三耳局長的調任是否反映騰雞華的行情已被看高一線?還是他需進一步加強公務員對中共政權的效忠和問責?

「根正苗紅」的許正宇
再看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他是已故民政事務局前副局長許曉暉(1974-2018)的弟弟,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哲學政治及經濟(PPE)學士與碩士課程。許氏曾經加入港虎任職政務官,官至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助理秘書長及駐京辦政務主任等。2006-18年轉職到港交所,擔任上市科副總監、內地事務科高級副總裁,負責滬港通和深港通等項目。

2018年許氏轉職到新世界發展負責制定大灣區業務策略及推動業務生態圈的發展。去年4月成為民建聯的中委,至同年6月加入金融發展局擔任首位行政總監。如今不足一年只有43歲的他卻又「升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值得一提許正宇的父親許宏全曾任福建寧德市工業局幹部,70年代來港定居,後來成為首批回到強國投資的港商,更是福建同鄉會永遠榮譽會長,在左派社團地位崇高,具有一定影響力,許氏兩姊弟更被視為出身於「根正苗紅」的家庭。

記得當年許曉暉曾經獲得思歪推薦擔任建議中的文化局局長,不過因為五司十四局未能成事而告終。而許正宇曾經工作過的金融發展局也是思歪提出成立的公營機構,相信許氏一家一直與思歪的關係密切,當然背後還有親建制的福建社團。如今許正宇出任局長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在架構上乃從屬於財政司之下,這個安排對於劏房波的政治仕途可有甚麼含意?另外日後大灣區的金融發展會否出現進一步的融合?甚至港虎的儲備將會進一步被掏空於更多的中港大白象工程?

向強國傾斜的創新及科技局
至於新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是第二位來自機電工程署「跳級」升任局長的官員。記得當日思歪大力推動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卻找來一個自吹「見過喬布斯(Steve Jobs, 1955-2011)」的楊偉雄擔任局長。雖然過去兩年多港虎已投放超過1,000億元完善業界的發展,不過受惠的主要是香港科技園,或是一些傾斜於與強國合作的科創公司。事實上楊氏在2019-20年度有12次外訪,只有1次是前往美加兩國的大城市,其餘的行程只集中到訪強國,所謂加強香港的科創發展似乎仍然離不開強國的範圍。

另一方面,2018年港虎推出《智慧城市藍圖》,當中包括在五個地區更換智慧燈柱,然而背後卻又引發港虎企圖以大數據監控市民的潛在危機。再看強國內部早已推行的「社會信用系統」,預計由港虎推動的科技發展已經成為中共監控香港人的重要部署。

一個來自機電工程署的署長能否有助推動香港的科創發展仍是未知之數。不過身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若是繼續局限於與強國合作發展本地的科創行業,忽視了吸納海外科技企業來港投資或設立總部,香港未來的發展將完全拱手交付於強國掌控。事實上近年Facebook和Google已放棄在香港建立數據中心而改在新加坡和台灣落戶,他們為當地創造大量專業職位,有助培養當地科技人才,也令香港失卻了創科行業發展的機遇。

深化中共的操控及管治
綜觀港虎這次政策局的人事調任,可以相信是中共藉此加強對香港的強硬管治。當然有人認為港虎早已成為中共操控香港的傀儡政府,問責官員只會言聽計從中共的指令,更換台前的政治木偶根本不會影響香港的管治出現任何正面的變化。另一方面,過去曾經預計好打得會在今年三月下台,然而因為武漢肺炎的爆發,中共仍要靠她處理疫情下不少的問題。如今卻有五個政策局官員的新任命,相信中共為了顧全面子,恐怕不會安排好打得在短期內下台,否則將對港虎帶來最大的管治危機,所以不排除這是中共意圖棄車保帥的做法。

如今世界各國正在忙於處理武漢肺炎的蔓延,自當無暇理會中共對香港管治的進擊,於是這個極權政府把握著大好時機或明或暗收緊香港殘存的一點點自治空間,同時打壓非建制派政客的選舉權利,進一步完全陸化香港成為「一國一制」的直轄市,並以澳門為榜樣將香港從完全收服從而完成習帝在其國土上的霸業。

與時代告別的許冠傑

身為一個中年大叔,歌神許冠傑(1948-)確實是伴隨著我成長的香港歌手和演員。並且他是香港粵語流行曲的鼻祖,成功開啟了上世紀70-90年代粵語流行歌曲的潮流,促使廣東歌成為香港本土文化之一。

除此以外,早年許冠傑的電影更是深入民心,多部許氏三兄弟的電影成為我的童年回憶:其中《摩登保鑣》教人學車的口訣,令我真正明白「廁所棍」的用處。還有《最佳拍檔》的系列:每一集也是當年的賣座電影。

歌詞背後的訊息
或多或小受到家人的薰陶,自小已經聽過許冠傑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財神到》和《賣身契》等專輯,那時只覺得他的歌曲用詞抵死有趣,十分過癮。後來長大了明白歌詞反映香港人生活面對的辛酸,諷刺當時社會時弊。

當年〈半斤八兩〉唱到街知巷聞,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同名專輯的另一首歌〈鬼馬大家樂〉:將溫拿樂隊的多首成名作來個「二次創造」串燒起來,反映小市民面對交通、醫療、婚姻及治安等問題。透過輕鬆旋律、抵死有趣的歌詞,以輕笑怒罵的方式呈現社會的狀況成為許冠傑的拿手好戲。不過究竟如何處理這些社會問題,印象中他曾經表示其歌曲只是反映社會情況,怎樣解決問題要由有關當局來處理。

另一方面,許冠傑不少的歌曲充滿著一種「樂知天命、處之泰然、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不論是初期的〈浪子心聲〉、〈世事如棋〉、〈杯酒當歌〉、〈快樂〉,甚至後期的〈沉默是金〉,他的歌詞往往叫人做事不要太執著、不必刻意追求甚麼。其中「命裡有時總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更是不少香港人的金句,就是遇上問題煩惱不妨先去找尋生活中的樂趣,活在當下:「快樂是離開都市的煙塵;快樂是回家往浴缸一浸;快樂是一首好歌咀裏哼、一張晚報、一杯香檳」。總之「大家要睇通睇透,成敗得失莫追究」。

70-80年代的社會觀
回望上世紀70-80年代相對不算太政治化的社會環境,當時香港的經濟從70年代開始逐漸起飛,並且成功擠身於亞洲的四小龍之列。處於一個殖民地政府管治下較穩定的時期,那一代的香港人認為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本份,努力工作養妻活兒,社會的問題交由當權者來處理,各人發揮在社會中應有的角色和功能,各盡其職,最終生活也會慢慢得到改善。其中〈搵嘢做〉更是鼓勵聽眾學效莫大毛一樣努力發奮走上成功之路:
拿拿聲即刻走去搵嘢做 人必須旨意自己創路途
快去奮鬥你實會攀得高 你要坐Benz靠自己個腦

當年香港人憑著雙手為事業打拼,我們也聽過不少獅子山下的成功故事,背後他們的生活卻未受到太大的政治因素影響。當時流行文化主要具備娛樂大眾的功能,藉歌詞反映小市民的心聲,所以他們不會期望一個歌星能為香港的社會狀況帶來改變,因為這是當權者的責任處理社會問題。加上傳統華人對於官府畏而遠之的態度,面對生活的問題只會敢怒不敢言:打工仔面對老闆的壓迫,除了透過歌曲抒發感受,現實上他們仍是努力工作,期望一天可以上位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

昨天的視野還看今天的問題?
許冠傑當年的歌曲反映了上世紀殖民地政府管治下的社會民生問題,那是他們這一代香港人的處境,自然引起他們的共鳴。不過時移世易,昔日70-80年代香港人在社會成功向上流的經驗,這些獅子山下的成功故事是否可以在今日的香港再次複製?恐怕一切已成過去。面對著步步進逼的政治衝擊,我們已無法藉著這種「樂知天命、處之泰然」的態度來理解今天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社會和政治問題。所謂活在當下,卻是香港的經濟已發展到一個樽頸位,今天中共牢牢抓住香港經濟發展的命脈,並且以極權的操控打壓著香港人的自由。我們不能繼續沉默是金或是灑脫地做人,因為中共政權從沒打算放過我們:縱使我們希望「捉番盤棋共行樂,衝破內心藩籬」,這種想法卻不足以緩和今天不斷面對的政治打壓。

處於政治較穩定的70-80年代,許冠傑的歌曲並非對應今天香港的政治處境而創作,當中的生活哲學未必涉及任何政治的觀點,故此我們難以期望這些舊歌可以跨越時空,適用於今天香港的狀況。偏偏這種樂知天命、活在當下的想法卻與今日當權者的管治取向非常配合,甚至已被利用成為一種只追求安於現狀、自我陶醉於個人的快樂而放棄了我們應有的政治訴求。

同舟共濟的維穩與令人唏噓的洋紫荊
以〈同舟共濟〉為例,這是許冠傑在30年前推出的專輯《香港情懷90》主打歌曲,歌詞的內容呈現出他仍然熱愛香港,與其移民做二等公民,不如團結一致為香港的未來努力,同時寄望「但願日後獅子山下,人人團結,永不分化」。這種叫人摒棄分歧、鼓勵香港人同心協力,對香港未來抱有信心的想法,我相信許冠傑當年創作這首歌時沒有任何政治動機。不過放在今日的時空中,卻與今天中共政權和港虎不斷強調維穩、團結、不要破壞香港安定繁榮的政治口號不謀而合。

其實個人最欣賞的同類型歌曲,卻是他在1983年創作的〈洋紫荊〉。這首歌完全表達了香港人面對九七主權移交的內心矛盾:一方面我們盼望可以齊心努力,以信心面對將來,期望香港維持著後殖民地時期美好的原狀。另一方面我們卻對未來存有一點點的憂慮,特別是三十多年後再聽,赫然發現今天的香港已經完全走樣,當年我們對未來的盼望已成泡影。曾經我們甚願香港仍能見到一點光芒,如今在中共的壓榨下只殘留著一點極微弱的光。望見今天令人唏噓的洋紫荊更是淚湧心頭。

本意良好的演出
早前許冠傑發起了一次網上的演出,期望能為那些通利琴行工程部被解散的手足略盡綿力。這是一件出於良好意願的善事,許冠傑本人更出錢出力。不過這次演出卻以〈同舟共濟〉作為主題曲,結果招來不少的建制政客多加支持,甚至成為港虎在失效的管治中意圖製造維穩的機會。

事實上這次演出已經不能喚起30歲以下的年青人有任何共鳴。特別是當你見到他仍以〈學生哥〉一曲來勉勵新一代的年青人,縱然歌詞沒有任何政治含意,但是這種仿如父輩教誨下一代訴說人生大道理的手法,此曲一出已經變得非常離地和趕客。相比之下我會寧願去聽農夫的〈偉大航道〉:更具時代感地表達出相近的訊息。

今日許冠傑已經71歲,我不懷疑舉行這次網上演出的動機,也欣賞這位老人家的苦心,至少他沒有被中共收編成為維穩巨星進行甚麼政治宣傳。不過他活躍於香港樂壇的年代已經是上世紀70-90年代的歷史,而他所唱的卻是上一代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和價值,實在無法與今天的社會狀況接軌。或許他的歌曲可以喚起我的童年回憶,還有上世紀70-80年代的社會面貌,然而當香港人經歷了更多的變遷,我們也會成長起來並且學懂以新的視野回應今天的社會。

成長的回憶(1):《東京愛的故事》

提起經典的日劇愛情故事,很多人也記得「日劇天王」木村拓哉早年幾套成名作。然而還有一套更早、更令人難忘的卻是由柴門文的漫畫改編、於1991年推出的《東京愛的故事》:永尾完治(織田裕二飾)、三上健一(江口洋介飾)和關口里美(有森也實飾)是青梅竹馬的同學,而這兩個男孩同時鍾情於里美。後來完治來到東京後遇上非常愛他的赤名莉香(鈴木保奈美飾),再加上三上的醫科同學長崎尚子(千堂晃穗飾),形成了一個五角關係的戀愛故事。

故事大綱
最初故事的發展是兩對戀人的關係:三上和里美拍拖,而完治也和莉香一起。不過完治的內心仍然深愛著里美。後來因為三上和尚子似是而非的親密關係,里美決定和三上分手。然後莉香發現完治對里美仍未忘情,完治需要在兩人之間作出抉擇:而他選擇了里美,莉香只好「瀟洒」地帶著悲傷離開。故事的終局是三上和尚子結婚、完治也和里美一起了,只留下莉香獨個兒繼續生活下去。

電視版的《東京愛的故事》跟漫畫版有些不同的設定:特別是莉香最後離開完治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解說。相對而言莉香在電視版的設定更可愛:率直、活潑、敢愛敢恨、願意為愛無條件付出,卻將悲傷埋藏在自己內心。再加上當年鈴木保奈美的精采演繹,完全演活了莉香應有的特質,結果成為她的成名經典作。當然今日我們再看主角們穿上90年代的服飾已是十分過時,不過鈴木保奈美在劇中散發的獨特氣質一點也不老土,其受歡迎的程度更是媲美今日不少女神級的影星。

除此以外,劇集也捧紅了江口洋介和織田裕二,日後兩人也分別參演了不少著名的電視劇,其中已經52歲的織田裕二如今仍然可以在日劇中擔正第一男主角。

遺憾的結局!?
從完治的角度來看,故事的結局可能是他最期待的安排:能夠和自己深愛的里美走在一起。不過這個卻不是觀眾期待的大團圓結局:活潑和敢愛敢恨的莉香卻要孤身一人。我們會怪責完治有眼無珠選擇了里美,或者覺得里美「裝作」楚楚可憐卻「橫刀奪愛」而惹人討厭。正如史兄所說:「我沒有聽過任何一個看過這套劇的人鍾意里美。」不知是否因為這個緣故,相對於其餘三人有森也實在日本演藝界的發展平平,到了現在更甚少見到她的演出。

或許鈴木保奈美的演繹令到觀眾太喜愛莉香了,大家為到莉香的結局而不值。不過現實上,莉香這種要100%擁有對方的性格,實在令到完治感到太沉重而沒有喘息的空間。當然完治也要負上一定責任:優柔寡斷的他和莉香一起後卻又不時想著里美,同時多番傷害莉香。每次完治和莉香明明已經約好了,里美卻在關鍵時刻找上完治(頂!),也令觀眾看得咬牙切齒。

相比之下,莉香曾經在餐廳等了完治一個晚上。最後完治來了,但莉香已經身心俱疲伏在他身上。相反完治另一次因為里美而失約於莉香,而他只是比原定時間遲了十數分鐘便已放棄。可見兩人深愛對方的程度早已存在極大的鴻溝。

縱然莉香早知完治的心意,甚至估計事情的結局不似預期,不過她仍然嘗試努力挽回:希望和完治一同回到他的故鄉愛媛。偏偏完治卻一次又一次令她失望,最終莉香認清完治的想法後只有離他而去。

還記得在最後一集,完治來到愛媛找到莉香,相聚過後莉香說她會搭4:48的火車離開。結果當完治來到火車站時,原來莉香已經搭了早一班4:33的火車離開。事實上莉香的內心非常矛盾:一方面她知道完治內心仍然思念著里美,所以還是叫自己死心好了。另一方面當完治出現在她面前,她知道自己會不捨得而選擇留下來,不過這樣她又要面對感情的煎熬。結果她選擇了提早離去不辭而別。或許莉香不想完治看見自己傷心的樣子,只有讓悲傷留給自己好了。

始終完治仍然心繫里美,否則他要追回莉香的話並非全無辦法,例如他坐火車回到東京後可以設定法阻止莉香出國,偏偏他只是容讓莉香在他的人生中消失了三年。就是三年後完治再見莉香,有的只是一份歉意而不是愛意。

《東京愛的故事》的延續
這個故事雖在1991年完了,但漫畫版的作者柴門文在2016年推出了《東京愛的故事 After 25 Years》的單行本,再次讓50歲的完治與莉香重遇。不過故事卻是接續當年漫畫版的劇情發展(漫畫版的莉香因為懷有身孕而離開了眾人),而故事的發展也成為四個主角步入中年後一次對青春的回憶和重遇,並且共同完成了一個未了的心願。假如富士電視台再次將新的故事拍成電視劇的話,恐怕故事也需根據當年的電視版而重新設定罷。

除此之外,兩位故事的主角鈴木保奈美和織田裕二自從《東京愛的故事》後一直沒有合作。直到2018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推出了兩人主演的《金裝律師》(Suits)第一季,不過兩人飾演的不是情侶,卻是彼此針鋒相對、充滿火花的上司和下屬,並且第二季的故事也會預計在今年內推出。

故事中找到共鳴
藉著《東京愛的故事》中幾個男女主角的關係,觀眾不自覺地產生了共鳴感:不同人從不同的角色中找到自己戀愛故事的「身影」。我們可能在戀愛道路上遇上類似的抉擇,不過現實上卻又因為許多原因而沒有忠於自己的決定:可能有人選擇跟隨父母的安排而不會像尚子一樣犧牲一切;也有人寧願冒險繼續投向放盪不覊的三上也要辜負對她不離不棄的完治;有人選擇敢愛敢恨和更愛自己的莉香,縱然心中最愛的卻是里美……多個故事出現的情節可能是我們經歷過的戀愛故事。就是午夜回首,我們想起昔日在愛情路上的決定時,可能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的遺憾。

古利奈人西門:突如其來的十架路

圖片來源:〈受難曲〉

圖片來源:〈受難曲〉

根據聖經的符類福音記載,當耶穌基督被捕受審後,祂被羅馬士兵押往各各他山,途中士兵強迫一個古利奈人西門(Simon of Cyrene)要替祂背起十架。這位西門在聖經中所佔的篇幅很少,也甚少受到注視。不過對於今天的香港人來說,他所經歷的遭遇卻又帶給我們多一番的感受。

古利奈是非洲北部一個重要的城市,而西門卻是一個猶太人的名字,所以有學者推斷這個西門是來自古利奈的猶太人。而這次「背十架」的事件在三卷符類福音也有記載,其中馬可福音特別提到這位西門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並且保羅在羅馬書中也有提及魯孚(羅16:13)。估計亞歷山大和魯孚是初代教會信徒認識的,甚至有一定名聲。那麼聖經的作者要將此事記錄下來的用意何在?

被迫要走的十架路
試試想像一下:當日西門可能只是從古利奈來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偶然來到街上看熱鬧,或者他是聽聞有人正被羅馬士兵押往各各他。我們不知他對於耶穌有多少認識,然而突然的飛來橫禍――羅馬士兵竟然強迫他要代耶穌背起十架走一段路程。不要以為士兵見到耶穌走了一段路後有點氣力不繼,於是「動了慈心」讓其他人幫一幫祂。他們只是擔心若是耶穌半路中途不支倒地而死去,然後官長問責怪罪時那就麻煩了。於是他們抓住西門,將十架擱在他身上替耶穌走一段路。

對於西門來說,這是一段不平凡的經歷。當他看見耶穌在路上被羅馬士兵戲弄、鞭打及折磨,究竟他有甚麼感受?然後他被士兵強迫要替耶穌背起十架走一段路程,或許他是心有不甘、極不情願地走上這條路,因為他根本沒有做過或說過甚麼,純粹圍觀看看發生何事,卻因為身在現場而被士兵強行抓住。面對強權壓下西門也別無選擇,百思不得其解下只有被迫走那艱苦的路程,結果成為教會史上第一個「背十架」的人。

以上西門經歷的事情,對於今天的香港人一點也不陌生――經過了多個月來制服扑頭黨不斷濫暴和濫捕市民,許多在街上路過的市民,他們看見了制服扑頭黨的惡行,看見他們寧濫莫縱,內心固然感到悲憤莫名。偏偏更荒謬的是這些只在路上圍觀的人卻會突然被制服扑頭黨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跟西門一樣,他們在強權欺壓下白白受冤,並且更糟糕的是他們被捕後帶來的影響更是無法預計。

困境中主仍與你同行
可以的話沒有人願意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同樣耶穌迎接被捕前的一刻,祂在客西馬利園禱告,也是極不願意這些事情將要在祂身上發生,但祂最終沒有選擇逃避這個苦杯。或許西門也會為著這次無妄枉之災而不值,然而當他要為耶穌走那十架苦路時,將要被釘十架的耶穌基督其實也和西門一直同行,一同面對路途上承受的痛苦和艱辛,並且最終祂卻為世人承受了最大的痛楚和死亡。

因著在十架路上承受著痛苦,基督同樣明白西門為他背起十架時的勞苦。甚至今天香港那些參與抗戰而被捕的手足、或是街上圍觀而無辜被捕的香港人,他們面對的冤和痛,我們的主基督也是同樣曾經親身經歷過。當日祂沒有讓西門孤身走在十架的苦路中,今日祂同樣不會撇下任何一位面對困苦的手足和週圍的香港人。

相比起當日耶穌基督走上十架路上而犧牲,西門所走的只是其中一段路程。我們不知道他有沒有留下來看著耶穌最後在各各他山被釘十架的情境,不過他已親身體驗這條十架苦路的艱辛。到底這次經歷對他日後的人生是否已帶來影響?聖經沒有詳細交代,不過他的兩個兒子亞歷山大和魯孚,日後也在初代教會的信徒群體中為人熟悉。或許因為西門在十架路上與受苦的耶穌相遇,他的人生也有轉變了,並且這種轉變也帶到他的後代。

一個突如其的十架重擔,那是沒有願意碰上的。同樣我們的人生可能也有一些突如其來的「十架」要我們承擔,不過承受痛苦的時候,也是改變我們的生命的重要事件,並且道成肉身的基督從來沒有撇下你一個人,祂願意在你艱難和困苦的時刻中與你同行。

相關文章
吊詭的十架救恩 (20.5.2015)
今晚之後,阿穌就要上路啦 (2.4.2015)
耶穌遇害的另類解讀 (9.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