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看生活事

主頁 » 2015 » 三月

Monthly Archives: 三月 2015

《英雄本色》下的香港人

A Better Tomorrow 2我們這一代香港人甚少沒有看過《英雄本色》,那是導演吳宇森的成名作,也肯定了周潤發、狄龍及張國榮等人的精湛演技。或許以今天的眼光再看這部80年代的電影已不再新鮮,甚至有點刻意營造和誇張,電影中所講的江湖道義更是一個不存在的虛構情懷。

然而當我們將一套接近三十年前拍攝的電影,放進今天香港人的處境中,卻莫名地發現周潤發飾演的Mark哥呈現出九七主權移交後香港人的起起跌跌:過去曾經意氣風範,卻為了兄弟而失手退敗,但仍然忍辱負重,等待谷底反彈的機會。最終為了爭一口氣再戰江湖,這份志氣正是今天香港人需要的真性情。

憑努力打拼天下
電影中Mark哥和豪哥經營偽鈔集團,成功為他們賺了大錢,也在江湖上闖出名堂。Mark哥以偽鈔點煙的一幕,更盡顯個人的意氣風範。不過他們並非一開始就飛黃騰達,Mark哥在餐廳分享以往出生入死的經歷,反映他們也經過一番努力和付出,才有今天的成就。同樣過去香港人靠著個人拼勁,赤手空拳打出天下,也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享受得來的經濟成果。

只是豪哥為了弟弟阿杰的前途,決定完成最後一次買賣後金盤洗手。卻在台灣進行交易時被人出賣而入獄,也牽連到香港的父親喪命。Mark哥為了豪哥到楓林閣報仇,也賠上了一隻腳。兩個主角突然間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敗,從高處跌進谷底。香港人在九七後遇上金融風暴、03年沙士、08年的金融海嘯,接二連三的經濟打擊使我們陷入逆境中,再沒有昔日東方之珠的風采。

在新的世界重新做人
三年後豪哥出獄,但是外面的世界已經變了。阿杰因為過去的事不肯接受豪哥,亦因為豪哥的背景而影響了仕途;豪哥以前的手下阿成已上位成為犯罪集團的話事人。豪哥明白世界不再一樣,也無法回復昔日光景,只希望可以重新做人。於是他去了堅叔經營的士行從頭開始,雖然困難重重,也不被家人諒解,但仍然願意努力生活下去。

香港人經歷了經濟上的衝擊,明白如今的香港已不再一樣。過去香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不過時而世易,今天的中國已經「上位」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彷彿我們只可以依靠中國的「關照」才有生存的空間。一向務實的香港人只有踏腳實地從頭開始,縱然今天的經濟環境已比過去的狀況艱難得多,卻仍然不放棄自己做人對事的原則,謹守我們的核心價值。

找回昔日失卻的東西
豪哥找到Mark哥,看到Mark哥的落寞,兩人重遇無法不令人動容。Mark哥想和豪哥再戰江湖,然而豪哥卻想脫離過去的世界,重新開始。阿成試圖拉攏豪哥卻不成功,卻又不肯放過他們:放流料令阿杰中伏、逼害Mark哥、派人搗亂的士行。

最終Mark哥忍受不了,他要反擊,一吐怨氣,一掃過去的陰霾以重振雄風:「三年,我等咗呢個機會足足三年!我咁做,唔係要話俾人聽我幾威!而係要話俾人聽,我冇咗嘅野可以親手攞番!」在真實世界中,《英雄本色》是吳宇森在事業低潮時拍攝的電影。透過這一幕,吳宇森將自己最想說的訊息表達出來:寄望可以把握一次機會再戰江湖,從谷底中反彈,為自己爭一口氣。

多年來香港人一直都堅毅實幹,縱然面對逆境也願意默默承受,寧願選擇正確的路途也不願向中共賣賬。偏偏主權移交後中共仍然不肯放過香港人--我們本來擁有的核心價值不斷被奪去,享有的政治空間逐步收窄,並且越逼越緊,就連曾經承諾過香港人的普選也在2014年「8.31」的人大決定後「落閘」,將香港人逼到近乎絕路的邊緣。

A Better Tomorrow重新演繹的「Mark哥精神」
經歷了「遮打革命」,香港人已重新演繹Mark哥這一段經典對白:「我咁做,唔係要話俾人聽我幾威!而係要話俾人聽,我冇咗嘅野可以親手攞番!」那一份震撼不單是為了自己的個人榮辱,卻是不能被動地容讓中共對香港人咄咄進逼。處於紛擾不斷的政改問題上,香港人不能再含糊地活下去,卻要向「袋住先」說不。或者我們可以想一想Mark哥在《英雄本色》的精神:「我發誓,唔會再俾人用槍指住我個頭!」--同樣今天不能再讓中共以「假普選」強逼我們接受。

今天發哥深受香港人的愛戴,除了他對人態度親民有善、毫無架子、起居生活跟大眾無異,他的一言一行深受我們欣賞和尊重。或者更重要的是:無論戲裏戲外的他完全流露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真本性:生活不離地、不趨炎附勢、堅忍不屈,並且願意付上努力爭取那被奪去的東西。

掛羊頭、賣狗肉的新農業政策

New Agricultural Policy我不是農民,沒有任何農業知識及經驗,也不是支持環保的死硬派。然而看罷去年底政府推出的《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諮詢文件後,發覺所謂推動本地農業的發展,可能只是一個幌子,政府推動新農業政策背後似有其他目的。

這份只有幾十頁的諮詢文件,超濃縮地概括現時本地農業發展的情況,提出幾點發展農業的益處,然後就拋下一些建議:

  • 設立農業園作為生產基地,推廣現代化及多元化的生產方法;
  • 成立農業持續發展基金,推動農業生產的研究及開發、改善農業的基建設施;
  • 支援現有農民,加強農產品的市場推廣及建立品牌;
  • 推廣休閒農場及其他教育活動;

設立農業園的意圖
只是簡單交代幾句,卻沒有深入檢視和了解本地農業發展的問題及困局,對農業的問題及現代化發展的認知只停留在概念上的層面,以為借助多元化的生產技術、新科技和現代化管理方式發展農業就是可持續發展。這份諮詢文件的內容甚至似是一份中學生的專題研習報告,因為這都不是政策關注的事情罷。

諮詢文件的「主菜」是農業園--建議政府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私人農地興建,並由漁護署管理。當局預計農業園將會佔地70-80公頃,選址會是一些規劃上屬「農地」的荒廢土地,卻不是已規劃的發展區。然而比起目前全港4,523公頃的農地,莫說這是推動及發展農業的新措施,這樣的發展規模恐怕連現時729公頃常用農耕地也不足以應付。

新農業政策強調協助本地農業現代化發展、復耕已荒廢的農地,然而設立農業園的真正意圖大概是為了「接收因政府的土地發展計劃而需覓地復耕的合資格農民」(P.36)。80公頃的農業園將會是政府為了未來大興土木、有計劃地收地發展而預留的「收容所」。如何協助政府順利收回土地大肆發展,以農業園接續被收地的農民作善後,才是新農業政策的底牌。

香港農業的式微
早期的香港以農業發展為主,當時不少新界原居民務農為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荒廢的鄉村田地漸多,稻田閒置,農業的重心轉移至蔬菜瓜果和禽畜養殖。根據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憶述:1986年布政司署經濟科的資料顯示當時香港生產的蔬菜佔全港食用量三分之一,活家禽佔四成多,活豬佔兩成左右,淡水魚佔一成多。

據講昔日的殖民地政府也有「食物政策」,確保香港人的食物儲備和本地生產能力,足以應付因為天災人禍而出現供應鏈突然中斷的情況,香港需要維持適量的食物庫存,例如有三個月的白米儲備,本地活豬和蔬菜生產量也可以維持幾個星期的供應。

不過以經濟掛帥的香港,面對本地農業生產值不斷下降,逐漸政府也認為本地農業已沒有前景可言,也不值得花費維持。加上外地農產品進口香港沒有特別限制,低成本的內地農產品無限額大量輸入,造成本地農業大大萎縮及式微,今天香港絕大部份食物只有倚靠內地或外國入口。漁護署的農業政策也是一貫「積極不干預」的立場:

  • 奉行自由市場的政策原則。除特殊情况發生,社會的資源概由市場力量決定,政府積極不作干預;
  • 政府負責因應發展現代化、生產效率高、安全及環保的農業生產所需,提供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援服務,但業界仍需按照市場力量自行作出調節;
  • 漁農自然護理署除研究引進適合本地環境的生產技術(環控溫室精耕蔬菜)之外更致力協助業界掌握市場新機會。

農地復耕計劃
然而不少地主早已將農地荒廢,或將土地改作其他用途,甚至用作傾倒泥頭及建築廢料,造成更大的農地污染。自1988年起,漁護署轄下的蔬菜統營處推行農地復耕計劃,協助有志從事農耕的人士找尋合適農地耕作,物盡其用。計劃下漁護署扮演中介人角色,協助地主及有意租地耕種的人士就租地的條件達成協議,同時在開耕時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援及低息貸款等服務,使廢置的農地得以善用。農地復耕計劃下的田地只可用作耕種,卻不可建屋居住。

如何找尋一些合適的農地?有沒有道路?水源?那是平地嗎?可以拉到電線嗎?土質的情況如何?若是要符合有機農作物的要求,就要知道土地之前的用途。假如農地的周圍都是貨倉或貨櫃場,那就不必考慮了。然而問題的最大關鍵卻是願意出租農地作農業活動的地主不多,申請參與農地復耕計劃卻不斷增加,政府表示現時每宗復耕計劃的申請平均也要輪候五年。截止2014年10月,仍有272宗申請個案在輪候當中,反映發展本地農業的需求並非「瘦田無人耕」。

新農業政策的影響
近年香港人關注內地供港食物的安全問題,對環保意識及健康飲食生活的著重,大大增加了市民對本地農產品的需求及農業發展的關注。有學者和環保團體更認為政府需要發展本地農業,維持本地農產品一定的供應量,提供優質無害食物的來源,從而成為香港人食物供應的安全保障。

自從思歪政府上台後,新界東北、洪水橋、元朗南、錦田南以及北大嶼山等多個大型發展計劃已在蠢蠢欲動,間接地增加發展農地的機會成本──情況就如物業市場一樣,地主寧願繼續囤積農地至善價而沽,同時又會坐地起價令承租的農戶百上加斤,他們只有繼續在艱苦的環境下經營。如今政府建議以收回私人農地的形式發展農業園,頓時又再成為地主要求加租的藉口。

一個構思中的80公頃農業園,實在不足以處理729公頃常用農耕地,甚至是3,794公頃一直被荒廢的農地所帶來的問題。究竟政府提出這個新農業政策的意慾何在?這個路人皆見的「司馬遷之心」,你懂的。

《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諮詢文件
http://www.afcd.gov.hk/tc_chi/whatsnew/what_agr/files/consultation_on_agricultural_policy_tc.pdf
http://www.afcd.gov.hk/tc_chi/whatsnew/what_agr/what_agr_pub_con.html

諮詢期至2015年3月31日,大家可以電郵(agri_policy@afcd.gov.hk)、郵寄或傳真方式提出你的意見。

重建為名的文化活埋

Wan Chai因為工作緣故,近年不時進出灣仔一帶。自問工作多年還是第一次「鄉下仔出城」,面對人多車多的環境,每日來回「迫餐死」的生活實在非常煩厭。然而當有機會走過灣仔不同的地方,才發現這個地區流露著不少本土特色,甚至可以說是過去香港發展面貌的縮影。

不斷填海的灣仔
灣仔是香港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從前被稱為「四環九約」中的「下環」。最初灣仔的海岸線在洪聖古廟附近一帶,居民以捕漁為生。到了殖民地政府管治初期,皇后大道東、春園街、灣仔道、大王東街、石水渠街、汕頭街、廈門街、船街、麥加力歌街以及日、月、星三街一帶陸續被開發。至1921年,灣仔首次進行大規模填海,將海岸線推至告士打道,建造了軒尼詩道、駱克道、莊士敦道、馬師道、杜老誌道、史釗域道及菲林明道等地區。

直到戰後1965-1972年期間,灣仔再次進行大型填海工程,將海岸線推至今天的會議道及舊灣仔碼頭。1994年政府開展《灣仔發展計劃》第一期工程,並在回歸前興建了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以及金紫荊廣場。直到今天,灣仔依然不斷填海──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仍在進行中,以配合《中區填海計劃》第三期及東區走廊連接路的興建。

見證歷史與中西共融的灣仔
經過百幾年的發展,今天灣仔已是繁盛的商業區,不同年代的商業大廈林立,還有那些近代的建築「地標」,例如會議展覽中心、中環廣場、演藝學院、香港藝術中心以及金紫荊廣場等。另一方面,較早期發展的區域卻又保留了一些舊式樓宇,甚至是戰前的建築,包括洪聖古廟、舊灣仔郵政局、北帝廟、錫克廟、和昌大押、藍屋及綠屋等……它們都一一見證著香港歷史的變遷。

夾雜著新舊建築的灣仔,各類潮流店舖、中西特色食肆、特色小店、鮮有的教堂建築物、傳統名校、舊式的本土街市、街坊味道甚濃的本土市集、建築裝修材料和夜店食肆的集中地、多幢以鄧肇堅命名的醫院和學校建築群、甚至是運動行山路徑……我們都可以在灣仔找到。不少舊有街道更是早期殖民地時代的建設,街名背後也是一個歷史故事,記錄著昔日香港的人和事。

驟眼一看灣仔的規劃非常「雜亂」、新舊不一,街道也很狹窄。然而這種新舊夾雜、中西共融、華洋雜處的社區面貌,也成為灣仔最大的特色。不過近年區內一些重建項目卻帶來了不少爭議,其中舊灣仔街市的清拆及「喜帖街」的重建項目更是灣仔重建發展的一大敗筆。

Old Wan Chai Market清拆舊街市與市集的衝擊
舊灣仔街市位於皇后大道東及灣仔道交界,建於1937年,樓高兩層,以典型的早期現代建築包浩斯(Bauhaus)風格所建成,盡量減少使用樑柱,提供更大的內部空間。街市的鋼架結構更是當時最先進的建築技術,也是「清拆」前香港最古老的「鋼架結構」建築。1990年街市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

1999年市區重建局的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將舊灣仔街市納入重建範圍,並計劃清拆街市及移除太原街和交加街露天市集的小販。結果引來街市商戶及小販的不滿:這不單影響了他們的生計,也破壞地區的珍貴文化遺產。事實上露天市集早於戰前已開始經營,戰後成為乾濕貨市場。市集的排檔售賣不少本土特色貨品、生活百貨,極具歷史意義,太原街更被稱為「玩具街」,連同市集一帶成為灣仔的特色旅遊景點。

不倫不類的舊街市「重建」
經過一輪的角力,市建局同意保留部分太原街的市集攤檔,不過太原街南和交加街東的86個小販卻要搬走,以便擴闊行車通道。同時重建計劃將石水渠街「一分為二」,中間的一大段更是「消失」於重建項目中。

隨著第一期住宅項目的落成,新街市於2008年9月1日啟用,舊街市亦同日停止運作,並要面臨清拆和重建的命運。最終市建局與發展商以「主體保育」(Core Element Conservation)的模式「重建」舊街市:舊街市的後半部份被清拆,只有四成半外殼(前半部份的外牆、入口的梯級、弧形簷篷及鰭形外牆)可以「保留」。

「重建」後舊街市的樓梯入口變成吊有大型水晶燈的住宅大堂,完全跟那本來用作基層生活的建築風馬牛不相及。所謂的「主體保育」卻在舊街市的「頭上動土」──在舊有建築之上「加插」一幢38層的高級豪宅,造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建築。
Lei Tung Street
「喜帖街」變「囍歡里」
另外一個極具爭議的重建是利東街。這個被稱為「喜帖街」的地方曾經是本地印刷品製作及門市的集中地。這處提供一站式設計、印刷及銷售的服務,從信封、信紙、名片、喜帖、利是封、年曆到揮春等產品,尤以印刷喜帖而聞名。作為印刷店的集中地,利東街更是香港人選購印刷品的首選之處,不少籌辦婚禮的新人更會特意前來選購。

2004年市建局計劃重建利東街,期間受到租戶反對。經過一輪擾攘後,最終市建局在2006年10月收回利東街的所有業權。2010年2月利東街被永久封閉,納入市區重建的範圍。2013年3月發展商公佈在利東街興建四幢高級住宅(其中一幢在太原街和交加街)及十萬平方呎名為「囍歡里」的三層商場,並計劃以婚嫁相關的店舖為主,包括中式餐飲、花店及珠寶手飾店等,更會尋找外國品牌在本港開業增加新鮮感。至於原來在利東街經營印刷店舖的商戶?已被天價一樣的租金擯出這個高檔商場了。

破壞本土經濟的「重建」?
沒有人會反對舊區重建的需要性,並且這是解決日漸殘破的社區環境所衍生的各種問題。然而這些重建計劃只以經濟誘因作考慮,著眼的是重建後的經濟收益,其他社會文化、歷史和保育的因素卻被排除。就是一些仍有發展潛力的本土經濟同樣不能幸免──這些行業的經濟效益竟然及不上像蝸居一樣的住宅,反映我們的社會已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

香港人並非仇富──眼紅那些大財團在市場賺取巨利,只是財團賺錢背後卻要許多一直營營役役的香港人付上沉重的代價。這樣單一的發展模式對於香港未來的經濟影響是好是壞?還是扼殺了多元經濟發展的機會?

不以本土文化為經濟賣點
近日當我經過快將落成的「囍歡里」,看到整體設計只是一堆模仿歐陸風格的建築,那些「灣仔的傳統建築特色」只是座落一旁的點綴,所謂的「中西合壁」卻欠缺灣仔的歷史根源,沒有昔日「喜帖街」的本土元素,一切都是從社區發展中切割出來的建築,完全體現了地產發展的主導下如何活埋了香港的本土歷史和文化。

過去香港從一個小小漁村,經過百多年的殖民地歷史而發展成為一個中西融合的國際大都會。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也想看看這個中西交匯、並從本土發展出來的社會文化特色。然而回歸後特區政府只偏重於迎合內地的自由行旅客,沒有以香港獨特的殖民地歷史文化成為旅遊賣點,所謂的旅遊景點只是金碧輝煌、雕欄玉切的商場、金舖、主題樂園,就連藥房也變成了自由行必到之處。我們再沒有任何本土文化特色,外地的遊客自然再沒有興致到香港旅遊,或是直接前往內地去了。

就是簡簡單單的街頭小食,本身已是香港人的飲食文化特色,若是能夠像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有計劃地發展一些夜市集中地,既可推動本土經濟,同時成為新的旅遊賣點。只是我們的特區政府完全不懂好好利用,一邊說要搞甚麼美物車(Food Truck),卻同時以阻街及衛生為名將這些流動熟食小販趕盡殺絕呢。

老友重聚

cheers昨日午飯期間,無意中碰到「失散」多年的中學同學Kennex--他是當年近乎稱兄道弟的死黨。十多年不見,自然說過不停。結果意猶未盡,即晚出來聚舊,還有另外一個同學SL。兄弟重逢,大家彷彿時光倒流,天南地北,無所不談。

自己從小在教會中的成長,當中可以交心吹水的也有兩、三個。相對地我卻甚少聯絡中學的同學,只是Kennex與SL絕對是我在中學時期的紗煲兄弟。十幾年不見,大家興高采烈,甚至近乎毫無保留的說過不停。並且大家生活的狀況也巧合地相近:已結了婚一段時間,各有一個孩子,在自己的行頭跑了一段時間,於是Kennex趁著大家安頓好家庭瑣碎事後,約定齊齊出來宵夜,結果一傾就凌晨三點有多--自從結婚和阿女出世後,我也甚少遲過十二點上床休息。

中學畢業後大家各有不同的際遇,當年也有偶然一聚。只是結婚以後彼此也忙於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結果見面的機會也越來越少,甚至失了聯絡。直到最近再遇SL,才有機會談談近況。然後昨日再見Kennex,似乎大家也很珍惜可以難得見面。我也坦誠說出近年遇上的問題、人生經歷的起跌、以至個人心態上的轉變。

事實上人的年紀越大,也越難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朋友可以交心傾談,反而重遇識於微時的同學老友,卻可以坦誠傾談許多的事情:從工作、婚姻到小孩子的教養。就連彼此在人生路上遇到的問題也可以真誠剖白,甚至講及與另一半的關係、失業面對的憂慮、工作面對的困難、人到中年的處境……或許三人各有不同立場和價值,只是當我們提及一些「男人之苦」,彼此卻有著異常的共鳴,就是在教會內認識多年的弟兄老友,卻也不易如此暢快傾談。

經過今次的重逢,大家似乎認定要定期出來吹水宵夜。到底彼此人生已經行了一半的路程:三個加埋超過一百二十歲的麻甩佬,能有老友死黨偶然會面,其實已算是人生無憾了。

阻不了的「袋住先」?

2017 Elections Review 12017特首選舉的第二階段諮詢剛剛結束,稍後當思歪政府正式提出「袋住先」的方案後,預計今年年中立法會便會展開議決。我不是預言家,沒有水晶球,不過綜觀目前的政治形勢,相信「袋住先」方案獲得通過的機會仍然甚高。

事實上思歪對於2017政改的關注程度,從今年發表的《施政報告》已經可以看到:一改以往的舖排,一開始就花了十二段篇幅交代官方的立場,同時罕有地點名批評《學苑》及《香港民族論》。從個人的意願而言,思歪或許寧願繼續沿用2012年特首選舉的辦法,不過「袋住先」方案能否通過,將會決定他能否獲得中共高層肯定,從而在2017年「獲准」連任的關鍵。

雖然近日有傳中共高層放風說政改方案不獲通過,思歪將會繼續連任。個人以為這是本土建制派危言聳聽的宣傳技倆──中共既然如此肯定思歪的政積,難道政改通過後反而不會讓他連任?甚至不會為他加大力度宣傳?作為一個黨性極高的特首,通過政改是中共高層的聖旨,思歪自當竭力超額完成。

後「遮打革命」的形勢
經歷去年「遮打革命」後,務實的香港人似乎已明白中共不會在「831框架」下有任何退讓,縱然出現了七十多日佔領馬路的抗爭局面,特區政府在思歪的指令下全力捍衛中共的立場,不容許任何方式試圖衝擊「831框架」下的政改底線。

現實上我們已無法看到2017年可以落實「真普選」,就是立法會內「4對20票」的困局早已說明了「袋住先」方案一定會比爭取「真普選」的機會大得多。到底很少人願意打沒把握的仗,特別是當我們知道要付上高昂的代價換取多一點兒「真普選」的機會,衡量過事情的得失後,最終仍然願意堅持下去的恐怕越來越少。

早前政府的高官不斷放風說「袋住先」方案通過的機會甚微,但是最近他們又再改變口風:由「極度悲觀」轉為「審慎樂觀」。或許官員們已知悉了中共高層的部署,至少他們已較樂觀地觀望「袋住先」可以成功通過。

抓住「轉軚」的機遇──2016年立法會選舉
當然思歪政府仍然努力抓住泛民可能「轉軚」的機會,早前曾有傳媒報導某些目標議員已經開出了「有得傾」的條件,包括2020年立法會取消功能議席、降低「出閘門檻」以及增加提委會的民主成分等。然而更大的政治誘因可能是:明年立法會選舉,甚至是今年的區議會選舉!

回到政治的現實上,當政客的仕途與選舉的成敗完全掛勾時,如何在每次民主選舉中保住現有的議席已是他們生死存亡的關鍵。面對中共這副巨大的選舉機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甚至是今年區議會選舉的建制鐵票隨時成為一個重要的誘因,來換取一些泛民政客支持「袋住先」。特別是那些風光不再、票源不斷流失的泛民政客,誰人敢說這些鐵票真的沒有吸引力?

需知道威逼利誘從來都是中共慣用的統戰手段,如果眼前的利益不能使他們「轉軚」,那就試試手上的黑材料罷。或許我們期望這些可能「轉軚」的政客沒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否則面對著金錢與權力的誘惑,特別在回歸後的香港,再瘋狂的事情也隨時出現。

「唱好」的心理戰術 、自製的罪魁禍首
當然思歪的政治野心並不甘心受制於「袋住先」的結果。所以一方面他的政府不斷唱好「袋住先」,刻意營造「社會普遍支持」的氣氛,另一方面卻又大打心理戰──藉部份泛民可能「轉軚」的傳聞左右他們的互信關係。

就是「袋住先」方案最終未能通過,思歪必定說是「五百萬選民一人一票的願望被立法會內的少數派(其實他們是超過一百萬選票支持的泛民議員)破壞」,還有學聯、學民思潮以及在《施政報告》中樹立的「稻草人」,他們必定會被思歪打造成為阻擋「一人一票」落實的罪魁禍首,為自己在政改失誤中開脫,期望習帝讓他「帶罪立功」,繼續連任修正錯誤。

中共的兩手準備
五年前2012年立法會選舉得以成功修訂,關鍵在於中共領導班子的換屆──當年掌管港澳事務的正是當時仍未「坐正」、但呼聲甚高的習近平,中間人掌握了換屆的機遇促成當年的政改。現在習帝已經正式登基大權在握,況且「袋住先」方案其實只不過是形式上落實「一人一票」,無論2017特首選舉方式「變」或不變,中共始終掌握了人選的決定權。坐擁天下的他已沒有其他誘因必須要改變香港現有的選舉制度。一切可能只是香港人逼出來的,心急的只是香港人而已。

以維穩大於一切的中共政權,任何事情也要在百分之二百的安全系數下進行。當然落實「袋住先」方案可能是思歪獲得連任的救命草,並且加強中央的威望,只是他們又怎會將事情的終局押在一次立法會的議決,「一人一票」又是否必須在2017年落實呢?

去年「遮打革命」爆發前,筆者曾經估計當「袋住先」方案無法通過時,中共可能出現的部署──必定加大力度在明年立法會選舉全力「搶灘」,這也是為何中共否定了修訂明年立法會選舉的原因。事實上當中共操控的建制派在下屆的立法會取得三分之二的議席,「袋住先」方案便再次復活,並在建制派的護航下順利通過。

竭力抵擋「袋住先」
假如我們仍然以為「袋住先」好過一成不變,有得「一人一票」好過1200人投票選出我們的特首,恐怕我們已被思歪政府的宣傳包裝所荼毒。只是同一樣的常餐、午餐或快餐,那是真正的民主選擇嗎?需知道中共一直對於香港的民主發展十分忌諱,遠至六四事件後香港成為「反共基地」,近至2003年七一大遊行的衝擊,再加上去年的「遮打革命」,他們從來都不太相信香港人,也不想在香港推行真正的民主。

面對主權移交後不斷被「陸化」的政治現實,香港人還可以如何?繼續守株待兔、望天打卦,期望民主從天而降?盡力不讓「袋住先」方案在立法會通過,那不是代表我們拒絕改變,不讓香港的民主跨前一大步,那只是一條不可逆轉的不歸路。

努力守住立法會三分一的反對議席,竭力阻擋被中共完全操控的「惡法」,那是目前香港人唯一可以打破的缺口。

政改原地踏步後……中共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