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看生活事

主頁 » 2013 » 三月

Monthly Archives: 三月 2013

《梁振英出任行政長官的前因後果》:一個粗疏的政治論述

The Reclamation of HK 1977-2047一口氣看完了周顯所寫的《梁振英出任行政長官的前因後果》,實在佩服作者的想像力。此書還有一個超長兼嘩眾取寵的副題:中國共產黨收回香港的70年大戰略 (1977-2047)。作者定位此書是一本歷史著作,從過去到現在2013年,甚至是34年後的香港發展,此書對未來的大膽預知,在云云香港政經著作中是鮮見的。

簡單來說,作者對於思歪得以成功上位的解讀是:從他的父親由山東威海來香港當警察開始,共產黨一直在進行香港的戰略部署--早早安排不同的人潛伏於香港的社會各個階層中。直到鄧小平復出上台,中共正式開展收回香港的計劃,如今思歪得以成功登上特首的寶座,作者更相信這也是早已得到中共高層(鄧小平)的遺命欽點而促成的。

其實作者所謂的歷史分析,有點似考古學重塑歷史文物的方式,又好比手中拿著一塊塊的拼圖,再加上對過去不同事情的基本假設,從而完成了一幅在他心目中構想的拼圖。然而問題卻是:如果這是一千塊的拼圖,殘缺的部份至少也有七百至八百塊,作者只是拿著剩餘的一、二百塊拼圖,就連拼圖的框架亦未清楚做成,卻大膽地以個人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來完成了整幅圖畫。至於拼圖中許多殘缺的部份,作者也是憑空(從1977年一直跨越時空到未來的2047年)杜撰自行描繪而成。雖然作者重申此書是一本歷史著作,然而他所持有的其實只是十分零碎的歷史片段,竟可以足夠勾畫出中共長違70年的收回香港計劃及部署?

若以「點.線.面」的概念來說:也許作者確是找到歷史上的幾個點、卻粗疏地將這些小點拉成了一條直線,由此推斷出一個作者所解讀的線性關係,進而將這條線複製再複製,由線再拉闊成為一個面:也就是作者對於現時香港政治形勢的一個解讀:實在思歪很早已就被中共高層欽點成為香港的特首。

作者可能有他的「江湖網絡」,同時也道聽途說了不少有關思歪成功上位的軼事。然而事情是否真的就如作者所言一樣,諸君閱讀後此書後可以自行判斷。只是對於作者的推斷,小弟心中仍有一個重大疑問:難道今天的治港安排也是按照三十多年前中共高層的決定?也許劇本是寫下了,然而究竟由誰人飾演劇中的主角同樣是早已決定?並且只會欽點一人而已?

或許中共的一些治港的大原則和方針是不變的,事實上小弟並不懷疑作者對部份歷史片段的理解,然而他所構想的中共治港藍圖似乎忽視了不少重要因素:歷史的演變並當下客觀環境對事情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了共產黨內的鬥爭和演化、土共與親中人士以至目前一些建制內的既得利益者之間的政治角力等。小弟並不否定中共很早已開始部署收回香港的計劃,同時也植根了不少在香港成長的深紅人士,只是人選不只限於思歪一人,並且在云云親中人士之中,最後可以成功跑出的,也要視乎當前的局勢,當前中央領導人的考慮,至於早而仙遊的中央領導人的影響力,也許只是意識形態上的影響,斷不能單憑幾個歷史片段,就足以證明主角人選三十年前已經敲定了,並且只是萬中無一的唯一人選?

算吧,也許我也不必太認真了,就將此書當作一本茶餘飯後的消閒書,就當是看《壹週刊》吧!

我的母堂

grow-up自小在教會中成長,對於自己成長的教會(母堂)少不免有一份根深柢固的感情──那裏有我和弟兄姊妹不少的成長回憶。

我的母堂是一個大宗派的小堂會,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從最初市區的唐樓到後來搬到公共屋邨地下。記得當年母堂的崇拜人數約有七、八十人左右,那時母堂平日用作幼稚園的用途,到了星期六、日才變為教會聚會的地方。後來幼稚園結束,教會申請繼續營運自負營虧的社會服務,直至今天,母堂的聚會人數已大有增長了。

無可否認,昔日在母堂聚會和事奉的歲月,是我在信仰生命成長的重要日子:透過參與團契小組的事奉,生命有所得著。從以前不懂站在人前說話,到後來在事奉中累積了一點點經驗,神漸漸塑造出我的信仰生命。在神的祝福和保守下,當年母堂的團契也曾經出現令人鼓舞的歲月。高峰期團契的出席人數高達三十人以上。對於一個只有七、八十人崇拜的小堂會來說,這已是絕不簡單的增長。

然而青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男女之間的感情瓜葛是成長一大考驗,就是基督徒的群體也不能倖免這些問題的出現。當年我們年少無知,不懂得好好處理團契的人際和感情關係問題,結果因著一些事情的發生,成為了我們弟兄姊妹的一次不大愉快的經歷,也促成了我和內子離開這個昔日成長的教會。

不過神卻一直也帶領著我們的成長。離開了母堂的幾年,也是我們信仰擴張境界的歲月。因著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見識其他宗派的教會,明白過去自己認知的信仰,其實只是一小部份。坦白講,假若當年的我沒有離開母堂而得以擴闊信仰的眼光,我在屬靈生命上的成長也許只會停留在某個狹窄的階段中。

當年我們決定離開母堂,一些弟兄姊妹其實也不大認同我們的決定,甚至團契也受到一定影響。直到後來當年破裂的關係得到緩和,同時當我們籌備婚禮的時候,我們有機會再次接觸母堂的弟兄姊妹,期間也有想過是否重歸母堂聚會。適值當時參與的教會和母堂同時也有植堂的計劃,母堂的牧師亦邀請我們再次回去,為此我也認真地考慮過這個問題,甚至做了一些「Pros & Cons」的分析。

那時我和母堂的弟兄姊妹接觸雖然不多,然而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卻又發現彼此的信仰文化、價值觀、以至對信仰的看法已經不大相同。過去當我仍在母堂聚會並不察覺這些差異,但是幾年後我卻感覺到彼此的距離、信仰步伐的差異,特別是當我分享一些信仰上的經歷時,母堂的弟兄姊妹似乎不大明白我的感受和體會。原來一些事情當要「再翻轉頭」時已不再一樣,那時的我也不再是昔日母堂中的我了。

結果,我和內子沒有回歸母堂,卻決定參與當時聚會教會的植堂計劃。當然一些和我相熟的弟兄也十分渴望我們回去,我也將自己的看法與他們分享。他們雖然理解,但是難免仍有失望之情。後來我們來到植堂的教會,也開展了另一個信仰豐盛之旅--特別是我有機會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服侍和學習,並且是我最感恩的服侍。現在偶然間我也會路經母堂,今天經過裝修改變後已經不再是昔日的模樣,但我仍會記得這裏是我曾經聚會和成長的地方。

我們擁有這城市?

WeOwnTheCity2上星期(7.3.2013)香港大學建築學院聯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建築中心ARCAM及城市研究所CITIES Foundation,於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舉行了一個名為“WeOwnTheCity”展覽暨座談會。活動展出阿姆斯特丹及香港的社區規劃,介紹兩個城市的城市發展及社區規劃項目,讓公眾明白社區參與對城市發展及規劃的重要性。

對於建築及都市規劃,我絕對是門外漢,也沒有出席有關的活動,只從網上的宣傳了解活動的內容。對於主辦機構推行這次活動的理念和想法,小弟雖未有深究,然而卻十分欣賞活動的主題:我們擁有這城市(We Own the City)!我也藉此借題發揮一下:這個不單只是局限於建築及都市規劃的概念,更是港人的期盼:We Own the City!

諷刺的是,回顧香港近年的現況,We Own the City 似是不可能和很遙遠的事:

  • 政治上我們活在一國兩制下,中共「擁有」這個城市的最終管治權,我們對未來香港民主的願景已經成為神話;
  • 都市發展的規劃上,特區政府和地產商才是這個城市的擁有者,所有規劃和發展只以經濟利益作考慮,天價的住宅樓宇已不是港人可以擁有的棲身所;
  • 商場旺舖賣的不再是港人所需要和花得起的東西;獅子山下的小商戶一間又一間捱不起貴租而結業;
  • 「香港製造」的品牌在工業發展的息微下已買少見少;
  • 文化創作上我們被內地人視為低俗和狹隘,「中港合作」的電影被迫成為主流;
  • 一些充滿香港社區特色的歷史建築物因著「未來發展」的規劃需要而被拆卸;
  • 一些甚具自然和保育價值的綠化和鄉郊地帶同樣遭到地產主導的規劃模式所破壞;

看見今天香港如斯景況,難道我們還可以說:香港市民可以擁有這個城市嗎?

現實上香港人的未來完全取決中共的政治取態,一些港人也只有接受現實選擇進入建制。現有既得利益者只努力維持著從現有政制架構下所分享的權力和優勢,但港人是否可以擁有普選的權利邁向民主的一天?恐怕只有一個經篩選後的偽普選!近日有法律學者提出「佔領中環」,而泛民的政客也提出需要啟動政制改革的討論,背後的理念其實也是懷著同一遠景:香港人可以擁有這個地市!We Own the City!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我在這個城市成長、接受教育、工作,甚至落地生根。面對九七主權移交,我沒有資格移民,也理解中共管治香港的事實,曾經相信香港主權移交後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甚至認為明天會更好,所以也欣然接受主權移交。然而十五年後,昔日港人曾經擁有的公平、自由、法治,也是我們矛以肯定的香港核心價值,今天已慢慢被侵蝕。面對此情此境,我不是搞港獨,但是我們要讓當權者知道:香港人也可以擁有這個地市!We Own the City!

WeOwnTheCity Symopsium & Exhibition: http://fac.arch.hku.hk/cpw/weownthecity/

《聽風者》下的國民教育

Silent War前晚電視台(3/3)播放《聽風者》,鮮入戲院的我也是第一次欣賞此片。此片以間諜的情報故事作為包裝,實質上卻是四個男女主角的愛情戲。作為一套中港合作的電影,其拍攝的水準著實不錯,然而電影背後所描繪的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卻成為了此片的一大敗筆。

故事以1948年的國共內戰為背景,共產黨的情報單位701特工張學寧(周迅飾演)為了搶奪導彈教授,殺了追求她的船王之子(王學兵飾演,最妙的是當學寧完成任務到701報到時,卻發現原來局長「老鬼」正是這個船王之子!)後來學寧找到了聽力超強的盲人何兵(梁朝偉飾演),並在她的教導下成為701的英雄:找回了敵方的電台。

慢慢何兵愛上了學寧,但學寧卻含蓄地拒絕了他。失意的他認識了一同在701工作的沈靜(范曉瑄飾演),兩人並且成婚,而學寧也帶來美國的醫生把何兵的眼睛治好。誰知因為何兵的誤判錯譯導致學寧喪身敵手。何兵為此十分內疚,最後在雨夜中刺盲雙眼,然後把敵方的間諜(重慶)揪出來。

《聽》片講的是隠藏在間諜之間明爭暗鬥、真假交錯和爾虞我詐的背後,兩男兩女的愛情摸索,表達了間諜在感情事上的身不由己和無奈。事實上幾個主角均不能按著自己的意願作出抉擇:不論是學寧、何兵、抑或局長老鬼也是如此。某程度上《聽》片的劇情簡單直接,卻刻意走高格調的路線,且有點故弄玄虛,其中何兵的聽力更被描繪得十分神乎奇技。然而值得一讚的是學寧跟「重慶」會面的幾場戲,絕對是高手過招,單靠演員們之間的眼神交流卻已帶出了場口的高潮,貫徹了麥紹輝和莊文強由《無間道》開始經常出現的「心戰」對壘,也難得找了吳家麗飾演其中一角。

然而《聽》片的一大敗筆,卻是此片對共產黨的設定:學寧的葬禮與「重慶」最後被撃破的一幕以交叉剪接的方式出現,明顯這是突出了她的犧牲同時也成就了共產黨成功掃除國民黨的詭計。片中各人對於學寧的死固然十分悲傷,然而這份刻意歌頌她的偉大為國(黨)捐軀卻在片中不言而喻,也使這末段的一幕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中國模式國民教育。片中的共產黨間諜勇敢、有紀律和訓練有素的;相反國民黨的間諜卻是偽善、狡猾和兇殘的。如此的描繪到底跟歷史的事實有多少相符呢?

《聽》片本是改編自麥家的小說【暗算】,據知之前還有一部出自同一作家改編的同類電影《風聲》。有評論曾將兩片作出比較,認為《風聲》也有描繪情報人員為國犧牲的大無畏的精神,並且隱藏於市井小民之中,卻未有將之誇張歌頌,影評者所體會的只是當年情勢的緊迫,但未有提及任何的政治立場。如今《聽》片既是一部中港合作的電影,卻非常迎向內地電影的市場和審查的要求,至少以今天兩黨的對岸關係有這樣的正邪分野設定似是過了頭罷。對於我們這些沒有接受任何國民教育的香港人來看,這樣的設定實在格格不入也不必要,恐怕台灣人看完此片也不會認同這樣的設定。其實間諜的故事不必跟國家的政治立場有任何的掛勾,就是片中所講的男女間諜之間的感情事也可以有更多的深思和刻劃。

看罷了《聽》片,卻突然間對於《低俗喜劇》所說的港產片困局,有著更具體的了解。